2017年新疆大学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道威斯计划
【答案】“道威斯计划”是指鲁尔危机发生后,在英美的策划下,研究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于1923年11月成立,并于1924年提交的建议书。该计划大大削弱了德国每年的赔偿额,使赔款的控制权转移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仲裁委员会手里,而德国支付给英法的国的大部分赔款又以归还战债和偿付战争利息的方式转回美国手里。1929年6月道威斯计划被杨格计划取代。道威斯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对德国20年代中后期军国主义经济的复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德国把从美国得到的贷款大部分用来发展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到1929年德国工业总产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其中化学、电力和光学工业居世界之首,为它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约束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新欧洲巴黎宪章》
【答案】《新欧洲巴黎宪章》是指于1990年11月,由欧安会43国在巴黎克莱贝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条约。它强调“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己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它对美、苏、英、法四大国9月份签署的确认两德统一的条约表示欢迎,并对欧安会所有成员国在人道、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儿个领域的合作作出了安排。并决定将欧安会制度化和机制化,从而增强欧安会在欧洲裁军、政治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职能。实际上,《宪章》是对1989年以来欧洲政局大变动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它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达成共识的形式,正式宣告了美苏分治德国、分治欧洲的雅尔塔体系的崩溃,并勾画了欧洲的未来,对稳定过渡时期的欧洲局势起了积极作用。
3.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华沙条约组织是指在《华沙条约》基础上建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的共同抗衡北约的组织。1954年10月,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协定》,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苏联坚决反对《巴黎协定》,并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55年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的宗旨是机体防御。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但是,随着东西方从对抗走向缓和华约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歧越来越深,华约名存实亡,苏联因自身难保,对此无力回天。“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1991年7月日正式解散。
4. 戴高乐主义
【答案】戴高乐主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实施有:①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摄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③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 ④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⑤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⑥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间里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5. 《贝尔福宣言》
【答案】《贝尔福宣言》是指于1971年11月由英国政府正式发表的关于巴勒斯坦的宣言。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凯觑巴勒斯坦,打算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贝尔福宣言》的内容是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使其实现。美国也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贝尔福宣言》把英国强权政治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英国把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许诺给犹太人,人为地制造了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使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并给巴勒斯坦埋下了长期动乱的祸根,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6.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7.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斯大林格勒是指从1942年7月中旬到1943年2月初,苏德两国之间展开的在斯大林格勒的会战,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略态势的扭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 鼓舞了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苏联的国际地位也由此提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1943年7~8月,苏德两军又在库尔斯克展开了坦克激战。双方都动用大量飞机支援作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苏联地面部队取得了胜利,空军从德国航空兵手中夺得了制空权。
8. 波茨坦协定
【答案】波茨坦协定是指《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由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 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该协定主要内容有:①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②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基本政治原则包括: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包括: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下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③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二、简答题
9. 结合国家利益理论的多重研究视角,阐述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利益的历史流变及其时代底蕴。
【答案】(1)国际利益的含义
国家利益定义以及构成: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这一定义包含着四层含义:
①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是指特定国家的利益,是为特定国家服务的。这就规定了它的外延:它不是多国的、地区的或全球的利益。
②国家利益是特定国家内“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利益,这就使它同阶级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相区别。
③国家利益是有其物质内容的,即人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这是各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生存与发展包括诸多具体的内容,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仅仅谈论生存是不够的,必须包括发展,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科技革命飞速进步的条件下,不发展就意味着难以生存。
④国家利益所反映的共同利益,并不是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利益、各种因素的“综合”或抽象,是各种单个利益中的共同性利益。
(2)国家利益的构成
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国家利益构成。根据国家利益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主要科益和次要利益; 根据国家利益的时效性,可将其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 根据国家利益的适用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个方面来界定。
(3)国际利益的历史流变和时代底蕴:
中国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局势变化、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对国家对外行为进行不断的调整,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