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0920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实性(现实)

【答案】现实性(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2. 真相

【答案】真象与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通常叫做真象。

3.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答案】补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4. 合目的性

【答案】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选择性的原因在于:①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领域、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 ②人类的物质关系和生产力,也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意志、需要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意向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的一面,即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5. 内容

【答案】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6. 内因

【答案】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7. 相对主义真理观

【答案】相对生义真理观是指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8. 必然性

【答案】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二、简答题

9. 简述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

【答案】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它的主要错误在于:

(1)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这样,否定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2)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 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它把否定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10.简述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含义

①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②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关系

①相互依存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这样如影随形、相伴共生的。

②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3)意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是真理具有无限发展活力的内部源泉。

科学认识的发展证明,真理的不断具体化、丰富化,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揭示出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真理的规定性。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发展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是不断深化和扩展,真理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②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的表现。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又称无限性或绝对性。但人们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这是思维的非至上性。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这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但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真理的发展。

11.简述人口生产的特点。

【答案】人口生产是指人类自身世世代代的繁衍,包括生育后代,培育和教育后代,又称人自身生产、人的生产、生命的生产。人口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它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人口生产的周期是指一代人生育下一代人的间隔时间。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口生产周期在20年以上。

(2)人口生产的形式与物质生产的形式不同。人口生产是通过男女结成一定的婚姻关系、组成家庭进行的。物质生产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与婚姻家庭关系是不同的。

(3)人口生产的结果与物质生产的结果不同。人口生产是为了人类世代延续所进行的生产,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而物质生产的结果是生产出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

(4)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人口生产的惯性表现为,凡是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都具有一种继续增长的趋势; 反之,长期不断缩减的人口,则具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

(5)人口生产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自然的生物性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

(6)人口生产要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法则的制约。它既要受人的自然生殖、遗传等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更要受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进步程度等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12.简述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法。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