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研究假设

【答案】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2. 社会进化

【答案】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 现代化

【答案】广义的“现代化”一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狭义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4. 群体贫困

【答案】群体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十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5. 社会网络

【答案】社会网络是指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具有五个特征:

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②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③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④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⑤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6.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

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案】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表现为:

(1)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含义

①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在该范围内,主文化作为正统,有一定的行为导向功能,同时也就对不认同主文化的成员具有压力;

②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另类”,与主文化相比,常常处于劣势,但有时它又具有新意;

③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的关系

①主文化与亚文化

a. 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发生于局部,即他们生活的某一方面,也可能发生于诸多方面,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分具有相对性,当群体范围发生变化之后,原来的主文化可能就会变为亚文化,而亚文化也有可能变为主文化;

b.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有时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是处理具体问题方式上的差异,如城市中是举行传统婚礼还是采用新式婚礼的问题上,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别一般不会产生族群内部的冲突。但在有些情况下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别却是本质上的,如婚居与未婚同居这两种行为模式就有本质性差别。

②反文化与主文化和亚文化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主文化对立面存在的反文化比比皆是。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有时也会发挥积极作用。

8. 试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案】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

(1)环境问题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风沙、生活垃圾污染、绿化不足、森林破坏、公共场所污染、农药污染、荒漠化、工业垃圾污染、海域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2)人日问题

①人口数量庞大从数量方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行列,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则给我国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社会福利等力一面造成很大压力,成为许多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

②人日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

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时,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贫困问题

①现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中国农村尚处在贫困线的人口为8240多万人,2011年底,城市贫困人口约5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整个中国目前尚有2亿人处在贫困的边缘。从城市的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大体包括以下四类人员:

a. “三无”人员,即传统上由民政部门一直给子社会救济的人员;

b. 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c. 贫困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即此类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d. 由残疾、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

②反贫困措施。

a. 在农村地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措施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86-1993年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 1994-2000年的扶贫攻坚阶段; 2001年以来的继续扶贫阶段。

b. 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现行的扶贫标准太低,基本上只是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

c. 与农村地区不同,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对城市贫困户的确定由于所谓灰色收入、虚拟收入等现象的存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采取其他一些反贫困措施的时候,难免存在许多问题。

d. 目前应当粟统地考虑开展城市反岔囚下作,加强改革、调整和完善就治疗、教盲、件房、养老等补会政策的进程,加大城市反贫困工作的力度。

9.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文化的特点有:

(1)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2)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个别人的怪癖或做法不能成为文化,因为它不会被群体认同,所以不会被保存下来,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具有群体合理性。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符号是人类表达意思、进行交流的工具,包括人类的语言、表情、姿势,以及标志等任何有意义的表达某种事物的东西。

(4)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