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2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听觉的过程是怎样产生的? 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案】(1)听觉过程的产生
耳廓收集外界环境的声音(人耳可听到频率范围在20-20000Hz 的声音),经外耳道传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带动听骨链的运动,听骨链的运动传入内耳耳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流动,耳蜗内部有以万余计的毛细胞,毛细胞将声音振动转换为电信号,刺激相邻的听觉神经纤维,信号由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2)听觉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人在获取知识和从外界接受信息中,听觉的功能仅次于视觉而强于其他感官。记者主要是通过发问、交谈,然后记下采访对象所叙述的材料,这个过程听是起桥梁作用的。为了使听觉功能能得以正常发挥,采访时记者应当注意下述事项:
①悉心闻取线索
记者无论是在采访交谈中,还是在平时的上下班、节假日走亲访友及出差的车船中,皆应悉心用耳注意周围人的交谈,及时捕捉新闻线索。
②适时调节音强
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注意:所处位置不能离采访对象太远; 采访对象叙述时,出于主客观原因,声音可能过轻、节奏过慢或是声音过响、节奏过快,记者应适时有礼貌地要求对方进行调整; 尽可能不在分贝过高、声音嘈杂的环境中采访。③着力训练听力
真正要听好,是得下工夫的,得有听的过硬工夫,记者当着力抓住下述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专心; 二是虚L}; 三是耐心。
2. 灾害新闻有哪些采写要求?
【答案】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灾害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方面:(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灾害是一种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报道灾害与丑化、损害国家形象无必然关系。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改变观念,勇敢、迅速地向人民告知灾害的真相和悲剧性质,激发起危机感和责任心,呼吁本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的援助,与党和国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努力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2)热情讴歌,正确导向
不回避灾情,直面灾害的悲剧性质,主动积极地采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事实,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