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俾斯麦设想既能保持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1871年帝国宪法加以定型,最终形成德意志新体制。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意志帝国议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如银行法、专利权法、统一货币法、统一关税法等。这些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A.为德意志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B.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迅速发展。 C.大大推动了德意志政治民主化进程。 D.削弱了联邦议会在议会中的权力。
“德意志统一”与“两德合并”是人们对近代以来德国两次统一的习惯性称谓。这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东部地区被西部地区合并。 促成欧洲格局重大变化。 经济需求决定了统一进程。 确立联邦议会共和体制。
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发出这样感叹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