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909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之新编教育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
【答案】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来表达一定历史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也用来说明具体社会、部落、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特点。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文化是个有机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其基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制度文化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机构和制度,联结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是社会现象,具有历史连续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2. 教育预测
【答案】教育预测是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教育预测具有预测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前提性是指教育预测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做出来的,前提条件又分为必然性前提和假设性前提; 时间性是指教育预测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这种时间概念有时笼统地表示为“将来”,“今后”,“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可以确切地给定,如1990年、2000年等; 描述性是指教育预测必须描述预测对象的特征,通过描述事物的特性如状况、数量、质量等的变化,进行预报或预言,这个描述可以概括地描述和说明,也可以用确切的数值或量词来表示。
3. 教育课程
【答案】教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其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教育课程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行政关心和作用的重要领域。
4. 教学质量管理
【答案】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工作能否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平。教学质量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活动,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规格。教学质量管理,既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搞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6.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7. 环境
【答案】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外部条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刘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可以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二、简答题
8. 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 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角度看它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答案】学校工作质量是指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对学校工作质量的构成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区分:
(1)从内容角度区分
①业务工作质量,包含教学工作质量、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前三项内容统称为教育质量。
②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的质量,它是对教育质量的保障。
(2)从过程角度区分
①标准质量,又称设计质量,它是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质量标准进行构想的质量。
②过程质量,是将标准转化为成果的行为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各项工作的各个活动环节符合要求的程度。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高质量的活动是高质量成果的保障,同时它也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条件。
③成果质量,即各项工作产品的质量,它是对标准和过程质量进行管理的目的所在,离开它质量管理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9. 概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答案】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
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2)形成时期
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现。一开始在美国形成高潮,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人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3)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己经有了长足发展,为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10.简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应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 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整体性是指学校的兴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及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
教育资源由于木身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即使学校规模小,也因教育功能的需求而投入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