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2.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3.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4.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5.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6.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7.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8. 分家
【答案】分家是一种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在中国家庭中,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兄弟分家,通常要邀请没有利害关系的族长及舅爷、姑爷来主持,有的还立下书面契约。分家时,有些东西是不能分割的,如祖墓、坟山等实物,地望、姓氏等名义; 有些东西是不允许分割的,如养膳田、祭田。分家,一方面是不断地瓜分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逐渐积聚起一些共同的东西,成为血脉相连的凭证。家庭分立的另一方面就是宗族的合组。
二、简答题
9. 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
【答案】印度文学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和10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各地方语言文学的总称。印度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艺内容泛神化
①富有神话色彩
印度文艺整体上体现为泛宗教化,在内容上则表现为泛神化,即其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整体上富有神话色彩,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神话化。如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收录的是关
于诸神的颂赞、祭神祈祷和祭神仪式方面的诗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经典。印度两大史诗主人公是化身下凡的天神。
②化身观念是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
从宗教过渡到文学的桥梁,即文艺内容泛神化的途径来源于印度人对“化身”的信仰,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化身与表现。通过这种观念,神可以成为人,神的化身就成了文学形象。如印度两大史诗中,化身观念是它们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的化身“黑天”是真正主角; 《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又化身为主人公“罗摩”,经历一番人间坎坷。而在《往事书》中,化身观念几乎比比皆是。可见,化身观念极大丰富了印度文艺的想象力。另外,化身一般是神化为人,但人也可以化为神。这就形成了印度文学的另一种倾向,即将凡人神化。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迎牟尼。他本是一位王子,后来在众多佛教文献中成为了佛。天神化身为人乃至化身为动物,使人和动物变得神圣; 凡人被神化,使凡人带上了神圣的光环。就在这人与神的双向运动中,印度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泛神化、泛宗教化的性质,使得印度文学成为了一种寻求神圣、追求神圣的文学。
印度文艺的泛神化,一方面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巨大驱动力,使得印度文学注重内心体验,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和浓烈的宗教情感。另一方面,文艺成为宗教的诊释,使得作品主题和题材单一,出现了大量的说教性作品。从而淡化了文学的个性色彩。
(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①“众生”是印度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印度文学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样,表现为人的文学。而是在独特的宗教观影响下,从神话史诗时代开始,就将众生形象留在文学中,从而体现为泛众生化。
②文艺形象泛众生化与印度人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森林孕育了他们的文明。他们长期生活在森林中,在周围动植物共存中,产生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运用于文艺中:
a. 表现为将动物作为与人平等的形象来加以展现,表达一种人与其他众生等量齐观、一视同仁的思想。如两大史诗中,人、动物、神与魔共同登台,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众生世界。
b. 表现为用众生的形体来规范人体美学,规范艺术表现。如在佛经文学中,佛陀之美是面如莲花,身如雄狮等。
c. 表现为神的形象泛众生化。印度宗教属于偶像崇拜。在很多宗教性艺术作品中,神被偶像化为众生的某种形象或某种特性。
(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文艺形式泛音乐化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上,普遍存在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①在印度文学中,吟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和接受方式。《吠陀》、《往事书》等都是可以吟唱的。
②文学样式都是使用诗体。
③主题音调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具有复沓的特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