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837管理学概论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 设计时要考虑哪此因素的影响? 依据哪此基本原则?
【答案】(1)组织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组织结构系统图的基本形状如图所示; 《职务说明书》要求能简单而明确地指出: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与组织中其他部门和职务的关系,要求担任该项职务者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技术知识、工作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条件。
图 组织结构系统图
为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组织设计者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
①职务设计与分析。设计一个全新的组织结构需要从最基层开始。职务设计是在目标活动逐步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组织内从事具体管理工作所需的职务类别和数量,分析担任每个职务的人员应负的责任,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②部门划分。根据各个职务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的性质以及职务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原则,可以将各个职务组合成被称为“部门”的管理单位。
③结构的形成。在职务设计和部门划分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组织内外能够获取的现有人力资源,对初步设计的部门和职务进行调整,井平衡各部门、各职务的工作量,以使组织机构合理。如果再次分析的结果证明初步设计是合理的,那么剩下的任务便是根据各自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规定各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权限以及义务关系,使各管理部门和职务形成一个严密的网络。
(2)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外部环境、经营战略、技术及其变化、企业发展阶段
和规模。
①外部环境。可具体分为任务环境与一般环境。任务环境主要作用于对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具有直接影响的部门,如顾客、供应商、竞争对于、投资和金融机构、工会组织、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等; 一般环境指那些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没有直接影响,但对企业和企业的任务环境产生影响的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等要素。
②经营战略。战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方针和方向选择的总称,按企业对竞争的方式和态度,可分为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及分析型战略。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如表所示。
表 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结构特征你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分析型战略
③技术及其变化。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作用于组织
活动的内容划分、职务的设置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必将改变组织中的会计、文书、档案等部门的工作形式和性质。
④企业发展阶段。包括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阶段和再集权阶段。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织织结构形态。
⑤规模。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活动的规模日渐扩大,内容日趋复杂,组织管理的正规化要求逐渐提高,管理文件愈来愈多,对不同岗位以及部门间协调的要求愈来愈高,组织愈来愈复杂。
(3)组织所处的环境、采用的技术、制定的战略、发展的规模不同,所需的职务和部门及其相互关系也不同,但任何组织在进行机构和结构的设计时,都需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则,具体包括: ①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使目标活动的每项内容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即“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夕,。因此,组织设计中,逻辑性地要求首先考虑工作的特点和需要,要求因事设职,因职用人,而非相反。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设计中可以忽视人的因素,组织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
②权责对等的原则
组织中每个部门和职务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而为了从事一定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为了保证“事事有人做”,“事事都能正确地做好”,则不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责任,而且在组织设计中,还要规定相应的取得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工作条件的权力。
③命令统一的原则
“统一命令”或“统一指挥”的原则是指“组织中的任何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领导”。在组
织设计中要根据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领导的原则,将管理的各个职务形成一条连续的等级链,明确规定链中每个职务之间的责任、权力关系,禁止越级指挥或越权指挥; 在组织实践中,在管理的体制上,要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减少、甚至不设各级行政主管的副职。
2. 请解释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其原因,以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逻辑。
【答案】(1)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的特征
①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
a. 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
b. 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
②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卜受到该种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知识,将导致知识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2)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特征的原因
在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资本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集中一定的物质条件,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加工和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一定产品。由于资本(以货币形式表现和计量的资本)具有一般等价物、从而可以很方便地换回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的特点,所以启动这个过程的是一定数量的资本的投入。过程源动力的特点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初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
(3)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逻辑
在由工业社会蜕变而来的知识社会中,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下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逻辑”。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供应,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正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3. 理想官僚行政组织体系的特征如何?
【答案】韦伯研究了理想官僚行政组织体系。这里的“理想的”是指这种组织体系井不是最合乎需要的,而是组织的“纯粹的”形态。韦伯就理想官僚行政组织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提出了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其特点主要有:
(1)存在明确的分工。把组织内的工作分解,按职业专业化对成员进行分工,明文规定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权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