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①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②从个人和群体问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
③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④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⑤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2. 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②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③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限制。在农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弹,被压抑的流动动机很快释放出来,形成了现实的流动行动。
④在许多农村社区,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因而对农村人口的外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⑤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高收入、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
的拉力。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2)农村社区人口向城市社区流动的后果
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开始打破以前严格的城乡界限,农村人口小再被严格地限制在农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对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
①农村人虽然可以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身份和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的城乡界限远未完全打破,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性歧视仍然明显存在。
②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的犷解,缺乏关于城市中就业机会和生活方面的足够信息,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不少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长期找不到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③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交通紧张和人口拥挤现象,严重时还带来了犯罪增多的社会问题。
④许多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只能做一些脏、累、险的工作,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在城市中正在形成一个由外来农村人口构成的新的贫困者群体。
3. 社会互功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社会互动有哪几项基本要素?
【答案】(1)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基本要素
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仟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③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④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⑤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⑥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
定的作用;
⑦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4.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
a. 农村改革先行一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
c.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d. 创办经济特区。
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 a.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b.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e. 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曾经是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中国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破坏了中国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压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中国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②“迟发展效果”。山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以及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③“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一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