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理工大学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1)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知识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智力水平、己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水平,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教学方法等等。其主要因素有:
①知识和领会与巩固程度
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得以重现的基础上,把该知识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标志同当前问题的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标志。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则必须能够回忆、提取出相应的知识。如果知识记忆不准确、不牢固,必然导致提取的困难和错误,这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功解决。准确而透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更是应用知识的关键。深刻领会的知识既有助于牢固地记忆,也能促进有效的应用,知识的应用同领会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如果领会水平较低,仅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那么,在要求学生应用这种习得的知识去解释同类事物和现象时,其解释水平往往是现象类比,而且范围也很有限。
②问题的特征
在知识掌握过程中,个体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问题形式不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问题越复杂,要求学习者的心理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心理资源的投人也就越大,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这四个过程也就越展开、越迂回。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知识应用的过程。由于教学目的、教学仃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③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如果不善于在审题时抓住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成问题的表征; 不善于在联想中依据要求来区分哪些知识是解决当前问题所必需的,哪些不是; 不善于在解析时从问题的一系列直观特征中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不善于在类化中依据概念与原理等的本质标志去寻找并确定当前问题中是否存在这些特征,则知识的具体化即知识的应用将发生障碍。
(2)促进知识的应用的方法
①知识的领会水平及其巩固程度与知识的应用状况是统一的。领会与巩固的知识有助于成功地应用,而知识的应用又促进领会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真正领会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经验的教在讲述某个概念、原理后,为了要考察学生是否领会及巩固,往往要求学生独立举例,或提出同类的事物和现象,要求学生去辨认或解释。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领会及巩固与
应用相统一的原理。教师还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全面而完整的知识。同时,教师要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沟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的应用更为灵活、综合。
②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应注意针对教学的不同时段,提出适当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③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心智技能与方法、策略。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样例,并适时地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教授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教授心智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2. 综合分析社会规范背离的形成原因。
【答案】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社会学习中的异常行为,成因极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受社会环境、家庭与学佼教育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与个体本身的思想基础与心理特点有关,因而是外在因素与内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
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来自于由家庭、社会与学校一方所构成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的客观因素。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以经济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家庭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早、最深远、最持久的。家长的言行对孩了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孩子的品德与个性影响很大。
②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特殊的发展阶段往往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对人的道德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容易受不良影响而产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学校未能真正将德育放在首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社会规范背离的内部动因
个体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通过个体内部的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这种内部动因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概括为下列几方面:
①受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驱动,产生种种不合理的需求。
②受错误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逻辑的支配。
③道德意志薄弱,抗诱惑能力差。
④情绪不稳定,情感冲动,感情扭曲。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半成熟与半独立时期,可塑性大,可变性也大。
3.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4. 影响社会规范依从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社会规范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这两种接受水平,他们分别受制于不同的条件:
(1)从众学习的条件
①群体特征:由于从众行为本身是主体在一定情境中对群体影响的一种反应,因而必然会受一系列群体特性(情境特征)的影响。其群体特征主要有:群体的一致性对从众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众行为受群体的内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群体内聚性越大,则从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群体成员的群体精神越强,遵从性就越大; 群体成员的专长对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有极大影响。群体越有专长,群体的意见越具有价值和权威性,其影响力越大。
②个体特性:从众行为的发生除了与群体压力有关外,还受一系列的个人特性影响。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其遵从性表现也不同; 同一种族、同一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情境中,其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个体的个性差异有关,缺乏主见的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