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十计划的投资?

【答案】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答案】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Y t ,L t 和K t 顺次为t 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代表t 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 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 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二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的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另外,与其他学派研究角度不同的是,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3. 说明一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答案】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该国政府并不阻止国际借贷。在这样的假设下,所考察的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 w ,即r=rw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套利资本的存在使小国利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r=rw 代表一个假设:国际资本流动之迅速足以使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对汇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中的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二、论述题

4.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案】(1)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和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M S =B*M,其中,M s 代表货币供应量,B 代表基础货币,M 代表货币乘数。因此,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其中,基础货币受四项因素影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净额、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净额、国外资产负债净额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这四个净额的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应量减少。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给模型,其中,M s 代表货币供给量,r d 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e 代表超额准备率,r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 t 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k 代表现金漏损率,B 代表基础货币。

(2)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

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调控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

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改变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①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这可以强制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②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超额准备。显然,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调整,商业银行可以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相应改变从中央银行的借款量; ③改变再贷款规模,这是在发展中国家及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意向性)。当货币供求的总趋势是供过于求时,这种方式则带有普遍的强制性。同样,再贷款规模的变化首先改变的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从而改变超额准备额; ④在公开市场上售出或买进政府债券,等于直接减少或者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因为通过结算,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额的减少或增加。

以上四种方式中,除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外,其他三种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选择性。因此,尽管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作用并不直接。

(3)商业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两种行为会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整超额准备金率; 二是变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①调整超额准备金率。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是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没有发放贷款的部分,因此没有参与货币的创造,因为第一级银行发放的贷款少,次级银行收进的存款就少,货币乘数自然就小。据此,可以推论: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缩小。相应地,货币供给量也会减少。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变大,从而货币供给量也会增加。

②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即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尚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4)公众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①财富效应。当居民收入增加从而财富增长时,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的数额随即增加,但由于这种财富的弹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比率也会发生变化。随着财富金额的增多,以现金持有资金越来越不方便,以支票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将非常流行,因此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

,将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也即随着财富额的增加而下降。 率(c )

②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持有现金是不产生利息的,因此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0,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另外还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某些服务,如代缴各种费用等。如果银行变动存款利息,

,如企业股票、将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变动。同时其他金融资产预期报酬变化,也会影响。

债券、国库券等顶期报酬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对现金和支票存款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