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819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2.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3. 《天安门诗抄》
【答案】《天安门诗抄》是童怀周编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诗文集。《天安门诗抄》共分三辑:第一辑收诗、词、曲、挽联二百九十五首:第二辑收新体诗五十九首:第三辑收悼词、祭词、誓词、散文诗等五十篇。这些诗文均出现于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天安门等处。诗文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怀念和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声讨,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诗文具有情感真挚悲壮,语言犀利和强烈的战斗性等特点。
4. 新历史小说
【答案】新历史小说是指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形态,直到90年代初才被命名与确认。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作家们将历史当做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它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
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5. 伤痕文学
【答案】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与他们的抗争;
二是写“知青”的命运,即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班主任》《献身》(陆文夫)、《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醒来吧,弟弟》(刘心武)、《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
6.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7. 反思文学
【答案】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以反思十年动乱这场社会悲剧的种种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为主要内容。反思文学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反思文学作品共同具有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内奸》《人到中年》《芙蓉镇》等。
8. “干预生活”
【答案】“干预生活”是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的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人矛盾的现象。“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人类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9. 新诗潮
【答案】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
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比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
10.第三代诗人
【答案】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群体。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二、简答题
11.列举“新写实”派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主要作品。
【答案】(1)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指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被归入到这一名目之下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建等。
(2)主要的“新写实小说家”及其作品
①池莉及其代表作品
池莉将日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了普通人的凡人琐事,将新时期初期“大写的人”置换成“小写的人”。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②方方及其代表作品
方方的《风景》写出了当代生活的最粗陋的状态,作者以冷静、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把现实生活和盘托出,让人们对生存命运的思考更加深邃。方方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之前曾致力于诗歌创作,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风景》之后的主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等等。
③刘恒及其代表作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