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哈钦斯委员会
【答案】哈钦斯委员会即“新闻自由委员会”,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团体。该委员会成立于1944年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组成。委员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新闻自由现状进行了调查,前后听取了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多位电影界人士的证词和意见,在1947年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也称哈钦斯报告)。这份报告先明确了大众传播责任的原则,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学说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
2.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3. 公共领域
【答案】公共领域是指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位于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倡导自身目标(有时也是公共的)的机构与组织之外。在这个空间中,导致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是存在的,这些又可以导致政治运动和政党的形成,以监督私人利益。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其核心概念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小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现在,媒介可能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机构,而公共领域的品质则有赖于媒介的品质而定。从极端方面看,特定的媒介结构倾向,包括集中、商业化与全球化,都会对公共领域产生危害。
4. 选择性记忆
【答案】选择性记忆是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选择性倾向之一,即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保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需求、立场、态度或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倾向,在实验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明。它与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5. 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二、简答题
6. 在哪些问题上可以用电视去缩小知识沟?
【答案】在消除知识沟方面,电视有其独到的作用。电视即使不能完全消除知识沟,至少也能抑制知识沟的扩大。在以下方面,可以用电视缩小知识沟:
(1)与人们切身利害有关系的事情上
电视节目涉及与人们居住的社区有切身利害关系时,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的这类观众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层次和高社会经济地位层次中都有,这类问题通过电视可以缩小知识沟。
(2)涉及政府和民主的问题上
这些问题一般是引起社会各个阶层强烈关切的议题,电视可以让政府活动更加公开、透明。让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足够的接触信息的机会,这类问题上电视能够缩小知识沟。
(3)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
在复杂议题,如能源议题上,富裕者可能会从一种媒介(报纸)获知信息,而尚不富裕的人一般不会去专门翻阅期刊去弄懂这些问题。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电视对公众进行解释。低收入有能力和可能去收看,高收入也不用去寻觅其他的渠道,所以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电视缩小知识沟。
7. 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的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备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人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等。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人们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
8. 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吗? 为什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答案】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此,传播革命或信息爆炸一类的词汇人们已耳熟能详。知识沟的克服与台,技术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能妄下定论。
(1)有利因素
①从理论上讲,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惠及所有人。
②正如帕克和邓恩所言:信息业独一无二的最大潜力可能在于,它可以将教育成本降低到某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上,社会为所有成员终生提供公开且平等的学习机会。
(2)不利因素
①在实践当中,这些新技术对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尤其是不同层次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会有怎样的影响,则还不甚明了。
②大多数新科技产品都很昂贵。正是由于费用的缘故,较为富裕的人就比不太富裕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从新技术中获益。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致使传播技术革命产生不幸的后果,使知识沟进一步扩大。
③鲁宾易发现,富裕者与尚不富裕者之间利用科技能力的差距甚至已经延伸到各种民间组织之间。财力薄弱的组织从电脑技术中所获收益完全不能与财力雄厚的组织等量齐观。
三、论述题
9.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
【答案】(1)谣言的含义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暖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暖昧,谣言的传播就越厉害。
(2)抢盐风波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 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舆论在线上短时间内迅速引爆激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极容易引发社会动乱。谣言凶猛,广东省多个部门在短时问内迅速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行政介入与权威信息发布多种手段形成立体辟谣渠道,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危机在小到两天的时间内迅速平息,这场政府应对舆情的示范战,被媒体称为“短命谣盐”。
(3)谣言的控制策略
①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休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
②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