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723中国通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乱”,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2.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答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是1932年国联调查团对日本侵华事实的调查报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把事件的解决寄托在国联主持的“调停”上。1932年1月,由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英国代表李顿仟团长。10月,调查团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提出了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国民党对《报告书》表不原则上接受。“国际共管”反映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暴露了欧美国家欲控制中国东北的企图。
3. 镇压反革命
【答案】镇压反革命是1950年为打击反革命分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运动。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0年12月,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为止基本结束,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4. 徐州会战
【答案】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1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
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5. 宁汉合流
【答案】1927年9月,武汉国民党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合组,由于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反共,消除了与蒋介石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6. 勘乱总动员
【答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在1947年7月4日举行的第六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蒋介石交议的所谓“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并颁布了“总动员令”。7日,蒋介石发表了“勘乱建国”演说。18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并在各地召开“数乱建国动员大会”,这就是国民党的“戮乱总动员”。国民党各省市参议会和人民团体纷纷通电表示拥护敏乱,并在各地召开勘乱建国动员大会。裁乱总动员的目的除了要动员国民党进行顽固斗争外,更重要的是要疯狂搜刮国统区的人力物力,残暴镇压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要实行“总体战”。但种种措施并未挽救国民党的统治,总动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7. 直皖战争
【答案】直皖战争是1920年直系、皖系军阀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举借款,用以购置军火、编练军队,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导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倒段。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攻击令,发动对直系军阀的战争。12日,张作霖派兵入关反段。14日~18日,直奉联军与皖军激战于京畿一带。皖系失败,段祺瑞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
8.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9.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间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
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10.《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二、论述题
11.论遵义会议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答案】(1)遵义会议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突围长征,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直扑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2)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②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枚关的转折点。
③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12.试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洲。
【答案】(1)历史意义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密切了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工人阶级在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②这些斗争显示了中国阶级的坚定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为党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和掀起更大的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验教训
①中国革命要战胜强大敌人,依靠无产阶级的同时,必须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②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不能仅仅依靠罢工等合法斗争,必须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