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摘要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理论体系庞杂,流派众多,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六种,即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控制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皮亚杰、杜威、布鲁纳等人。尽管各派建构主义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各异,提问的角度及使用的术语不同,但它们在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及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却具有许多共同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这种解释或假设不是绝对正确的、确定的、普通的、永恒的,而是猜测性的,可证伪的;知识具有相对性、个人性、文化性、情境性等性质;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只能建构;对知识的建构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情境,具有情境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建构性学习,学生首先必须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辅导者、帮助者,教师要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教学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的理解性、情境性、多边互动性、交往对话等;课程注重用真实复杂的情境呈现问题,强调综合性;倡导多元评价观等。建构主义理论以其崭新的面貌及独特的视角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阐释,其鲜明的观念与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这些观念与主张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如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必须由传统的课程及教学观念向建构的课程及教学观念转变;要注重学生个性、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应以"学"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多元评价体系等。本文就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改革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和探讨,以促进观念转变、实践改革及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