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语文)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叙传”小说
【答案】“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其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该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陶晶孙等人。
2. 文件不存在或是被锁定!
【答案】
3. 《倾城之恋》
【答案】《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作品写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股子般地掷到一起的故事,是其作品中惟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小说的习惯。但《倾城之恋》并非一部敲锣打鼓、嘻笑一团的喜剧,整部小说依然充满悲剧气氛,其深层的命运之悲、爱情之悲、团圆之悲、亲情之悲被华丽的文字与起伏的情节所掩盖,张爱玲用参差对照的笔法,非封闭性回环的结构,在反高潮的行进中将故事演绎为俗世的绝唱。
4. 京派
【答案】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边城》《萧萧》《长河》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焚、萧乾、何其芳等,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阵地《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进行文学创作。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5. 20世纪6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
【答案】20世纪6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论战。论争双方分别是以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的一方和以在野的自由乡土派为主力的一方。两股政治势力、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队伍的争论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
问题展开。这场论争理清了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为乡土文学在文坛争得了合法的席位,并形成了一支以本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民族风格。回归乡土,反映现实,成为作家的共识。
6. 文明戏
【答案】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别称,又称为“新剧”。文明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坛上演十样杂耍演变而成。文明戏的内容不仅包括鼓曲和相声,而且有杂技、戏法和魔术。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如《宦海潮》《渔家女》《锯碗丁》等。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尾。
7.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8.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一个革命文学团体,简称“左联”。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最初成员有五十余人。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的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实践,译介和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同“民族主义文艺”和各种错误文艺思潮作坚决斗争; 积极提倡革命文艺创作和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努力培养新作家,壮大革命文艺队伍。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左联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其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 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组织工作方面存在严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二、简答题
9. 简析新感觉派小说的整体特点。
【答案】新感觉派是指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品。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其小说的整体特点表现为:
(1)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如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写出了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展览了“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
(2)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如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创作出表现爱情和死亡的《公墓》; 施蛰存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3)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倾向于对_重人格的表现
新感觉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对人的“精神内心”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并且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小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魔道》等篇略带神怪、魔幻色彩。
总之,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上承20年代叶灵凤的都市性爱小说,下联40年代张爱玲的市民传奇小说,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10.简析郭沫若的《炉中煤》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炉中煤》的思想内容特色
《炉中煤》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诗的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2)《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①奇特的艺术形象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构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②新颖的构思
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③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 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 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郭沫若曾说:“诗歌还是应该让它和音乐结合起来; 更加上‘大众朗诵的限制’,则诗歌应当是表现人众情绪的形象的结晶。”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这一艺术追求。
④运用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
《炉中煤》每一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始,此句诗中重复四次,首尾两节的后两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又都相同。这种复唱手法,有一唱三叹之感。增强了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