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卞体对客体的反映,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即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力一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后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2. 真理是客观的,所以不包含任何主观的因素。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

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②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2)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如下: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 运动不等于发展。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而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5.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正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偏差和错误,错误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仍是对客体的反映,因此,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6.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7.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明了世界的状态,即联系、发展和矛盾的。事物的运动构成了变化,而变化促进了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现在处于时刻发展与变化的世界,因此我党要抓住时机,以求得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答案】该说法不全面,具体分析如下: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二、论述题

9.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国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