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过度竞争

【答案】过度竞争是指低集中度、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现象。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闭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过度竞争的存在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3)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

2.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1)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产品。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

3. 汇率

【答案】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间的兑换比率或外汇的买卖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即把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作为固定单位折合本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汇率。这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一法。间接标价法是指用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即把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作为固定单位折合外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汇率。这种方法只有英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经济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物价水平; 国际间利率的差距: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外汇储备状况:财政状况等等。

4. 国家经济安全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2)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3)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支付危机; (2)险; (3)安全和贸易被控; (4)资源被侵害; (5)信息和技术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己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 生产价格

【答案】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二、辨析题

6.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

值。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但是并不提高商品价值总量。

7. 由于存在级差地租II ,农业资本家要签订长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级差地租II 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II 。

(2)级差地租I 是级差地租II 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I 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II 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 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3)在级差地租II 的场合,从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却会遇到一此困难。因为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小易区分开来,租地农场主总想隐瞒投资的实际成果,以便使一部分超额利润归为己有。地租是土地出租时由契约规定好了的,在租约有效期间内,山连续投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属于租地农业资本家所有; 只有当租期届满或重订新契约时,通过提高租金,才会把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正因为如此,租地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8. 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发达和紧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离不开国际交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