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支付手段
【答案】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2.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式中,P ´代表利润率,m 代表剩余价值量,c 代表不变资本,v 代表可变资本,c+v即为全部预付资本。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的节省; 原料价格的变动。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是商品经济社会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比利润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状况。
3. 价值规律
【答案】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为: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2)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3)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4. 价值
【答案】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5. 经济体制
【答案】经济体制是指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和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要素。经济体制则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划分,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6.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答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来扩大再生产,它具有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少等特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有利于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论述题
7. 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案】(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
消费掉,使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而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新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要具体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必须分别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来考虑。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①基本实现条件:I (v+m)=Ⅱc 。即:第I 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II 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一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 (c+v+m)=Ic+IIc,即第工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工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
③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 (O+V+m)=1(V+m)+L工(V+m),即第II 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I 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①第Ⅰ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I 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II 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
式中,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其实物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即: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第Ⅰ部类为第Ⅱ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II 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II 部类提供给第Ⅰ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I 部类对消费资产资料和第I 部类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等。
②第_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II 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