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艺术学系853中外戏剧史专题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2. 五言律诗

【答案】五言律诗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它是律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最终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言古诗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其格式是全诗共8句,每句5个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三四句、五六句均为对仗句。代表诗作有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李商隐《蝉》等。

3. 《文心雕龙》

【答案】《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祝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4.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

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5. 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6. 骈文

【答案】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庆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古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骄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和柳宗元虽然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

(2)古文运动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

①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文学予以否定,表现了他们追慕上古时风,希图由文返质的文学发展观。

②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抨击“俪偶章句”。

③梁肃是独孤及的弟子,他虽对佛学有甚深的修养,但论文却继承了老师的儒家观点,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气势和骨力,对当时空洞浮靡文风是一种批判,对其弟子韩愈的文气说显然具有直接影响。

④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更为集中,也更为绝对。他强调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目的是要由文返质,倡导复古。

(4)韩、柳古文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②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允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他们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文,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

③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与韩愈的主张是一致的。

④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他还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强调“不平之鸣”,主张将“勃然不释”之情的畅快宣泄。柳宗元也主张情感要尽兴抒发。两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8. 简析《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是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叙事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

(2)《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①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

《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这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 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己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②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此前的通俗小说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 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 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 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③叙事方式与角度的变化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即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④行文由模式化转向口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