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星海音乐学院807音乐学基础(中、西方音乐史三级)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众赞歌

【答案】众赞歌是16世纪路德教派的一种赞美诗歌调,起初是单声部的分节歌,后来出现复调谱曲。歌词运用民族语言德语演唱,旋律素材有来自天主教拉丁文赞美诗的,有来自宗教改革前的德国教会歌曲,也有来自世俗歌曲,但大量是新创作的,马丁·路德的众赞歌《我们的主是坚同堡垒》是著名的例子。17世纪以后,众赞歌旋律常被用在教堂康塔塔和管风琴前奏曲或变奏曲的创作中。

2. 吕利

【答案】巴洛克时期法籍意大利作曲家,1664年始与莫里哀合作一系列芭蕾戏剧,如《贵人,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联合创作“抒情悲剧”,成为法国歌剧的创始人,他改变意式宣迷》

叙调,减弱咏叹调的作用,突出合唱队和芭蕾舞的地位,并创立慢一快一慢的法国歌剧序曲模式,代表作有《卡德莫斯与埃尔米奥纳》、《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3. 《魔王》

【答案】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叙事诗谱曲。诗歌描述了一位父亲怀抱病儿策马驰过黑森林时,受到魔王对病儿的威逼诱惑,致病儿惊恐而死的故事。歌曲用通谱结构写作,连续快速的钢琴三连音型成功模仿了马蹄的疾驰声,为歌曲渲染了神秘紧张的气氛。

4. 《蝴蝶夫人》

【答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作品,剧情大意为:驻日美国军官平克顿娶日本少女巧巧桑(蝴蝶夫人)为妻,三年后,平克顿携新婚美国妻子返日预领走蝴蝶夫人所生之子,蝴蝶夫人忍痛应允后引颈自刎。歌剧音乐在普契尼典型的意大利抒情风格中缀以日本旋律,充满异国情调,受到世人喜爱。

5. 凯奇

【答案】美国作曲家和钢琴家,曾为勋伯格和瓦雷兹的学生,制作了“预制钢琴”。20世纪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音乐试验,探究了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和无声音乐,尽力缩减甚至排除作曲家的作用,加强音乐演奏的不确定性,钢琴曲《(4分33秒》是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其他代表作还有《想象的风景第四号》和《方塔娜混合曲》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弥撒曲的发展。

【答案】(1)最早的弥撒曲是天主教的圣餐仪式曲,8世纪时罗马天主教把弥撒曲定为礼拜、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基本音乐形式。11~13世纪,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的弥撒圣咏(定旋律)上写复调弥撒曲,代表人物是马肖。

(2)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大约1450年左右,复调的常规弥撒曲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杜费到若斯坎,我们看到了弥撒曲的一些变化,出现了最常用的两种作曲技法,一是“定旋律”(cantus firmus)方式,二是“模仿”(parody )方式。

①定旋律弥撒曲:它的定旋律几乎都来自素歌,这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弥撒曲作品的典型手法,其中最有名的一条弥撒定旋律是杜费的“武士歌”(L'Homme Arme)一曲,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曾用此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

②模仿的弥撒曲:这种方式是在若斯坎手中兴起的,16世纪中叶左右,音乐家们不再只用定旋律来处理音乐,而是更大规模地使用“借用”方式,即模仿手法。模仿手法千变万化,有的是在原先声部的对位线条上加入另一个模仿的声部,而使原有的主题更鲜明; 有的则扩大原有的乐曲结构,重新组织、整合其中的音乐素材。后来,这种模仿复调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定旋律技法,成为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体风格。

(3)若斯坎去世后,弥撒曲体裁的形式基本形成,即五个乐章的形式,帕勒斯特里那赋子了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和技巧高度的稳定性和完美性。威尼斯乐派的兴盛,使弥撒曲向双重复调的形式发展,其中器乐伴奏的加入也为以后弥撒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7. 简述奏鸣曲的发展。

【答案】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 ,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

,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 斯卡拉蒂和D. 阿尔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 )和库瑙(J.Kuhnau )

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C.P.E. 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一行板一快板); 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

,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乐章)

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 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8. 简述彭德雷茨基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彭德雷茨基(K.Penderecki ,1933~),波兰作曲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最重要的作曲家。

(2)代表作品

①歌剧:《路登的魔鬼》《失乐园》。

②管弦乐:《广岛受难者的哀歌》、小提琴与乐队《随想曲》。

③声乐作品:无伴奏合唱《路加受难曲》,为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晨祷》等。

(3)艺术成就

①《广岛受难者的哀歌》是音色音乐的典范,通过在传统乐器上使用特殊的演奏方法,如最高极限音、在琴马后的弦上演奏琶音、用弓根或指尖敲击小提琴的面板、在琴马上演奏等,构成一种新型的音乐语言。

②他是最早使用敲击声、锯木声、打字机声、尖叫声等音响进行实验的先锋派作曲家之一,很多现代作曲技术如堆砌音符的音块、不明确的音高、乐器或人声音区两极化的音响、各种不同色彩的巨大音库的使用,在作品中实现不协和音效和传统美学欣赏理念的统一。

③把音响上的探索和作品的内容表现结合起来,常常赋予作品一定的戏剧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