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2.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3.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4. 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5.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6.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7.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8.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9.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

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10.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二、翻译

11.将下面短译成现代汉语。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后汉书·酷吏列传·董宣传》)

【答案】湖阳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帝说:“你说什么? ”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如果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 我不须槌死,我会自杀。”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帝令小太监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董宣不从,(皇帝)强制使他磕头认错,董宣两手撑住地面,就是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帝说:“你过去是布衣,藏匿逃亡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如今贵为天子,威权不能加于一个地方官员身上吗? ”帝笑着说:“天子不能与布衣相提并论。”于是下令:“硬脖子县令出去! ”并且赏钱三十万。董宣把钱都分给了手下官吏。

12.请为下面的短文打标点,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愍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愍王出奔己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平安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军攻之淖齿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平安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有隙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答案】(1)标点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愍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愍王出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