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在中国大规模、快速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兼有城市与乡村两者特征的城乡交错带,它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快、最显著的区域,同时带来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教育部项目"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动态分析及生态安全研究"为依托,以区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依据,在遥感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持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土地利用模型的方法,对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运用逐步回归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等对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影响程度。 本论文分以下五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并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定研究区范围;第二部分描述了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环境背景及其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这些决定着土地利用格局;第三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之一,首先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并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土地利用类型重心的变化的分析,研究了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之二,也是难点,通过驱动因素的整体分析、层次比较分析(分驱动因素的宏观尺度、区域尺度、局部尺度)试图定量研究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第五部分提出铜川市城郊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983~2001年之间城郊区面积减少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牧地,主要增加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加,变化适中,水域面积、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空间、时间变化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从划分的区带来看,铜川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于近郊带,近郊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于远郊带,个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如交通从近郊带向远郊带已经发生了强弱转换。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变化中,呈现城镇工矿用地重心、林地重心、牧地重心与耕地重心、园地重心移动方大致相反的趋势。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由人口的增加、铜川矿产资源的变化、城郊型侵蚀环境、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交通的发展等宏观因素决定。区域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中心区的首要因素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影响近郊带的首要因素是人口的增加和人均纯收入,影响远郊带的首要因素则是人均纯收入和粮食亩产。不论是回归分析还是人为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都说明了中心区、近郊带、远郊带驱动力影响程度具有空间递变规律。最后,只有兼顾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铜川市城郊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论文独特之处是选择研究区主体为城乡交错带,不仅对城郊区总体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比较了城郊区内部中心区、近郊带、远郊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另外,论文研究方法综合了目前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的各类方法和模型,从不同方面体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各类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在表达方式上充分利用了GIS统计计算、自动制图等功能,以表格、地图直观鲜明的表现土地利用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差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