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651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______。

【答案】社会生活

【解析】社会生活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

2.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1

3. 典型

【答案】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三、论述题

4.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案】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美动机

即人们常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 俞h5}, 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无限想象空间,真挚的情感境界,美妙的人生理想,正可以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心理。

(2)求知动机

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许多革命领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注意的是作品中涉及的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有关的内容; 某些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时也借助文学作品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文化变迁、医药农工等有关知识。

(3)受教动机

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力图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探寻生活的航向,求索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求成人成才,其中体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5)借鉴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会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5.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与柏拉图的观点相比,你赞同哪一方? 为什么?

【答案】(1)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①柏拉图的模仿说

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是不真实的。

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柏拉图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

②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提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模仿说”,与柏拉图“模仿说”相比有很大进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已趋于全面和完整,但亚里土多德的“模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2)原因

①亚里十多德“模仿说”的进步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虚幻的“理式”概念,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由此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时,他也抛弃了“模仿自然”的“自然”意义含混的一面,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而且,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给予模仿很高的评价,它可以使人们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知识,产生快感,这是艺术的效用之一,比如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模仿现实所产生的净化作用。此外,他还认为现实世界本质规律的概括就是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会使现实中美的东西更美,而且会使丑的东西变美。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诗要表现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言行,这是人物、情节典型化的萌芽。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很重视艺术主体的作用,指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艺术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生活,这突破了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主体的能动作用,艺术创造取决于创造者。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是他推崇的方法,但艺术主体的作用不在于志实地临摹对象,而在于创造艺术形象,通过特殊的具体事物表现本质,艺术形象比现实生活更具普遍性。

6.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答案】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和灵魂。

(2)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对社会主义文艺来讲,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本。

(3)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价值和目的。

(4)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①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应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