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但是并不提高商品价值总量。
2.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本。必须看到,不论任何行业和企业,不论其规模多么大,如果素质不高,长期拿不出好产品来,主体地位是很难保持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搞好国有企业。
3. 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因而不变资本实际上就是固定资本。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械设备、生产下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但是它的价值是逐渐损耗、逐次转移到生产的产品中的,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与其相对应的是流动资本。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意义主要在于考察资本的周转时间与速度。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一次性转移,有的是多次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与不变资本相对应的是可变资本。
可以看出,圆定资本与不变资本在形式是有共同点,但是其所表达的内容与反映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它们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4.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办法。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推动我国二元经济走向现代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确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主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来实现。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
二、简答题
5.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并说明其含义。
【答案】(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两个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
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不变资本价值(c ),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价值(v )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m )。
②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I )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 )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从而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井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它的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再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相当于处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的消费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获得价值补偿又获得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含义阐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这些基本比例关系如果不能保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具体实现条件如下:
①基本实现条件:I (v+m)=IIc。即:第工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II 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一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问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 (c+v+m)=Ic+IIc,即第I 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 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③第_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 (c+v+m)=I(v+m)+II(v+m),即第II 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I 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 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