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简述曹禺《北京人》的传统文化悖论。

【答案】曹禺《北京人》的传统文化悖论主要表现为:

(1)曹禺否定以曾文清为代表的没落士族文化

曹禺在《北京人》里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曾文清是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结果从“人”变成了“生命的空壳”。作为一种没落的贵族文化,传统的“北京文化”悠闲、雅致,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像曾文清竟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沉滞、懒散之中:“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甚至“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这是人的真正“堕落”: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

(2)曹禺赞美以愫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在《北京人》里,曹禺在惊方身上寄寓着对传统文化的某种亲近和肯定。她出身在江南名门世家,也受传统文化熏陶。“作为旧时代的女子,她承担着过多的旧思想、旧传统、旧道德的因袭的重担。”但是在剧本中,对传统人格厌弃的曹禺却对出自传统文化的慷方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中国妇女中那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我是愿意用最美好的言词来赞美她们的”,这是与《北京人》的反传统的主导倾向相悖的。

(3)曹禺向往北京人“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快乐”的人生哲学吸引。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作家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传统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总之,《北京人》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和发生背景,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和人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整部剧作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喜悦、轻轻的哀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令人回味无穷。

2. 简述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答案】(1)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的差异

①张爱玲以悲情观事、冷眼观看的态度写作

《金锁记》以冷静理智近乎“残酷”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其心理变态的过程。长期以来情欲的压抑使她的心理变态、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为了金钱丢失了亲情,变得自私、刻薄、恶毒。这部小说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

②巴金以真诚热烈近乎激情化的态度创作

《家》是一曲“青春之歌”,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悠肆,语言流水行云。这种风格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悠肆的感情。

(2)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①张爱玲审视人性的丑陋和黑暗

《金锁记》中,张爱玲主要以一种“审丑”的眼光,来揭露人性的劣弱、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与丑恶,以及乱世中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无奈。她在小说中极其善于剖析失落变态的人性,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精神的反思。曹七巧即是一个失落者心理变态的典型。

②巴金追求爱情、青春的美

《家》中,巴金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爱情和新生事物的美的追求和认可。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热情、叛逆、追求“五四”新精神,向往爱情自由。青春和活力既是他的标签,也是作者审美价值的具体化体现。

总之,张爱玲和巴金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极具个人创作特色的著名作家。但由于张爱玲和巴金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文学涵养内核、气质享性、创作目的甚至性别差异等因素,从而导致两人的创作态度、审美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简述艾青诗歌意象特点。

【答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1)“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和“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

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仿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4. 简述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答案】“问题小说”是指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旨在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就写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自己一生于不幸。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其他像王统照的《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2)外部文学潮流的刺激

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①1918年《新青年》的“易上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理论上的倡导则更早。

②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一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次年2月他又写了《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尚未成立,却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强调“以小说为闲书”的中国传统中不可能产生“问题小说”。

③沈雁冰在“五四”时期所写的评论文章《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里面,更借国外的思潮来提倡“为人生”的“问题小说”。这都对此类小说起到促进作用。

5. 简述孤岛文学现象并简要评价。

【答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