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 )的诗句。

A. 陶渊明

B. 李白

C. 杜甫

D. 朱熹。

【答案】D

【解析】南溪书院为朱熹的出生地和少年读书之处,朱熹有一首诗叫《活水亭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的就是此地。

2. “吾师醉后依麻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这首诗是对书法家( )的夸赞。

A. 欧阳询

B. 张旭

C. 怀素

D. 颜真卿

【答案】C

【解析】现在湖南省永州市绿天庵旧址仍保留清代摹刻的怀素《千字文碑》。李白赞他“吾师醉后倚麻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其代表作还有《自叙帖》等。

3. 我国用以记录自然季节的二十四节气,到西汉初年己经完整地出现在( )一书中。

A. 《吕氏春秋》

B. 《尚书·尧典》

C. 《史记·天官书》

D. 《淮南子》

【答案】D

【解析】为了计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还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4.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于( )。

A. 唐朝

B. 汉朝

C. 秦朝

D. 隋朝

【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了彪炳史册的三大水利工程:一是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在现在四川省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二是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三是由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5. 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上他们居住的是( )民居。

A. 土楼

B. 杆栏式

C. 窑洞式

D. 三房一照壁式

【答案】B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形成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形式的住宅,如江南的官商府第、楼房民宅,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地区的杆栏式小楼,维吾尔族的庭院和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6. ( )于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五代、北宋之际开始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元代在中国全面发展,与道教等其他宗教处于同等地位。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景教

【答案】B

【解析】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旱期传播时期。新疆伊斯兰教约于五代北宋之际伊斯兰教从中亚开始传入新疆地区。元代至明代前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7. 在中国近代史上,( )签订后,强烈刺激了中国人民,随后“戊戌变法”开始。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中日之间的“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一些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图谋变法。1898年,光绪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因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

8.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现场位于( )。

A. 云南元谋

B. 浙江余姚

C 内蒙赤峰

D 河南安阳

【答案】B

【解析】考古证明,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而且己开始用骨制农具耕作。

9. 南宋以后的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二名的称为( )。

A. 状元

B. 榜眼

C. 探花

D. 进士

【答案】B

【解析】宋代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10.( )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A. 篙山中岳庙

B. 运城关帝庙

C 邹城孟庙

D. 成都武侯祠

【答案】A

【解析】河南省篙山脚下的“中岳庙”,从“中华门”起到“御书楼”止,前后多达十一进,殿堂房屋四百余间,它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