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翁兴学

【答案】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摇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梯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小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小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2. 民办公助

【答案】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种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利用公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显性资助就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及其社会效果等实施检查、评估后,以注册的学生数为基本依据,给予民办学校直接的拨款资助,而隐性资助则指对民办学佼于合法范围之内的经营所得、学校房产、社会捐物捐款等方面给予减免税收。

3. 马礼逊学堂

【答案】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是

1839年,1842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

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发展为中小学,采用英语教学。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聘请一个中国人教中文。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开办初期,颇受各方人士重视,校务发展顺利。1849年,马礼逊学堂因受到官方和教会的双重压力而停办。

4.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5. 五经课试法

【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6.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二、简答题

7. 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答案】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兴起、成型、转折和衰落四个阶段。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

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8. 王夫之主张教师“必恒其教事”,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对“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十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指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他写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小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J 自日,然后垂之为教。”否则,若自己于道茫然未有所得,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实则昏昏也”,是不配也不能充当人师的。

(3)要“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曾将此称为“起化之原”。他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扶正世道人心。

由上可知,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9.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