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704社会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2. 信度与效度

【答案】(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3.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4. 社会流动

【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广义的社会流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5.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6.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7. 表现性角色

【答案】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8. 安全阀机制(刘易斯·科塞)

【答案】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即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它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力能的有力例证。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二、简答题

9. 社会群体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包括: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感。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划分)

①所属群体

所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空间等方面。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①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④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6)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按群体成员资格获得方式划分)

①先赋群体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且此种属性一般不能由个人选择和改变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