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01经济理论综合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从运动过程来看,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从运动形式来看,两者在循环过程中都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

③从运动的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价值不断得到增殖,都是资本关系的体现。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区别:

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从单个资本来看,资本家也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 工人所得工资也要用于个人消费。但这种个人消费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以外进行的,不属于资本流通的范围。但是,从社会总资本角度来看,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出卖商品的过程,就是他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以,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要包括个人消费。

②由于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个人消费,所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流通。”

③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的流通,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加入资本流通; 另一部分作为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

2. 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案】(1)经济增长方式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①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

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而小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②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2)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

①粗放型增长方式效益低下,集约型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因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内涵式增长力式。

②由于受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建国初期只能实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等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设备利用率低,工艺流程落后; 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答案】(1)从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起点,首先与简单协作相关。在简单协作的场合,互不依赖的单个劳动转化为一个结合的社会劳动过程,对生产力的促进起着重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分工协作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了协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当分工协作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得以确立。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一开始就要求较大的批量生产和分销,要求较大的资本的集中,单个资本的企业或业主制必然发展到以联合资本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形式。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山买卖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一方面,劳动力获得了人身自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能力,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广泛分离,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②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拥有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指挥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是资本所有权中派生出现的,是资本的属性和职能。作为被资本家购买的特殊商品,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劳动,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③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属

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其中一部分产品价值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支付给工人,超出劳动力价值以外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尽可能多地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4.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1)产权不清。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上的产权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地集中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企业运营的行政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①要素供给的行政配给制。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由物资部门调拨; 企业的用工指标需由主管的劳动部门决定; 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或行政性的银行拨付等。

②经营管理者的行政任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而是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并且企业的管理者按行政级别享受待遇。

③企业产品的调拨制。企业的产品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

④企业利润的统收统支制。企业利润由财政部门统收统支。

(3)权、责、利不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论是与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者之间,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小明确,而且小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下吃企业的“大锅饭”。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