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819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A)之现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列举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例子说明音素和音位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音素和音位都是语音系统中的最小语音单位,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音位是由一群彼此差别不大没有区别词义作用的音素中概括出来的,一组音位变体中都是由个音素组成,只是选择了由代表性的音素作为着一组音素的代表。
(2)区别
①划分角度不同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就不同,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的; 而音位则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是从社会属性的辨义功能来划分的。这种确立只注意那些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
②运用范围不同
音素是语音学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则是音系学中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适用于各种语言,是对所有语言进行描述的单位,而音位则主要只用于一种具体的方言和语言中,是对一种语言进行描述的单位。
比如英语和汉语普通话都有辅音音素[P]和[p`],英语里[P]和[p`]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P/; 汉语普通话里[P]和[p`]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因而它们分属/P/和/P‘/两个音位。
2. “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米,并说明各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答案】①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3. 舌面元音可以怎么描述,举例证明。
【答案】舌面元音主要是从以下三各方面进行描述:
(1)舌位的高低
描述舌位的高低(开口度大小)。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根据舌位的高低和开口度大小可以把原因分为高元音(即闭元音,如i , u , ü)、半高元音(即闭元音,如e , o )、半低元音(即半开元音,如
(2)舌位的前后
描述舌位的前后。可分为前元音(如i. ü)、央元音(如
(3)唇形
描述唇形的圆展。可以分为圆唇元音(如ü, o )、不圆唇元音(如i , a 等)。
总之,一个舌面元音的完整描述分为4个部分,如“a[A]”的描述如下: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是舌面元音、央元音、低元音、不圆唇元音的简称)。
4. 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移就的区别。
【答案】例句: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③明天早上,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
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例③是移就。移就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用过来修饰已事物。“疲乏”和“冷淡”本来是描绘人的感受与心情的,移用过来描写“花生米”和“茶”,带上了人情味。
5. 改正下列句子中实词方面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②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村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劳动不积极的。
③世界稀有雉类,和大熊猫一样获得中国国宝称誉的四川鹧鸪近年成倍减少,目前仅有两千多只,因此筹建四川鹤鸽保护区己迫在眉睫。
④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见出更高度的深刻意义。
⑤这些女孩真是又漂亮又智慧。
⑥思维这个词,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
⑦包装可以,但不能太包装。
)、低元音(即开元音ā)等。 )、后元音(如u.o )。
⑧几乎所有的窗都明亮着不疲惫的眼。
⑨实行新的管理制度以来,优质品率由过去的百分之八十提高了百分之九十。
⑩天天的朋友站在他爸爸身边。
11○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12○陶渊明曾理想一个和平、宁静、没有矛盾斗争的极乐世界。
【答案】①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耳闻目睹”之类的词语。
②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边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意思正好与原意相反了。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③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成倍减少”应改为“减少百分之五十”、“减少二分之一”或“减少一半”。
④“高度”是名词,句中用程度副词“更”修饰它,是把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了,全句应改为“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见出更高层面的深刻意义”。
⑤“智慧”是名词,不能跟形容词“漂亮”并列,不能受副词“又”修饰,把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了,应改“智慧”为“聪明”。
⑥“使用”是动词,句中让它做“分”的宾语中心,又受数量短语修饰,这是把动词误用为名词了吧,应改“使用”为“用法”。
⑦两个“包装”都是动词,后一个“包装”受程度副词修饰,又不带宾语,这是把动词误用为形容词,可在“包装”的前面加个谓宾动词“注重”,句子就通了,“太”要改为“只”就更好。
⑧“明亮”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误用为动词了,改为“几乎所有的窗户都透出明亮的灯光,像不疲惫的眼睛。”
⑨“提高了”指的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提高到”指的是增加后的总数。本句指的是增加后的总数,应改“了”为“到”。
⑩“他”指代不明,是天天的朋友站在天天爸爸的身边,还是天天的朋友站在自己爸爸的身边呢? 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饰。
11○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12○“理想”是名词,不能带宾语,误用为动词了,改“理想”为“幻想”。
6. 什么是语法体系? 对语法学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答案】(1)语法体系的含义
①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②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语法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在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2)对语法学体系的分歧应采取的态度
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