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价值评价的标准

【答案】价值评价的标准是指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人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的本质规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评价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

(1)原则

在人的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质与量的统一

人的价值评价具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指人的活动结果的性质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判断人的贡献的有无,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人的贡献的大小。在人的价值评价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②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人的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之间既可能一致,也不可不一致。对人的价值评价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要注意其物质贡献,人向社会所贡献的物质财富是他的价值的最直接的表现,但还应注意他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价值。

④现实和历史的统一

正确评价人的价值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其作出整体评价,力求避免片面性,做到将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

(2)评述

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人们未必都能自觉地直接按照需要去评价客体。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评价往往直接受到偏好、规范、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的重要任务。

2. 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己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3. 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 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层建筑代替旧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消灭而立即变化或消灭的,而是变化或消灭得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这是由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

总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

4.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答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制约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

(1)物质生产实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进行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他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从事其他活动提供物质的和时间的条件,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类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发展的程度。

(2)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其发展的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亦即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3)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表现与结果。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引起社会形态的量变和进化,而且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导致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4)物质生产实践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物质生产实践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它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根据,并集中地表现着人的本性,规定着认识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以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状况。

总之,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也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关键,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一切现象的总的根据。

5. 现实的东西就是现存的东西吗?

【答案】(1)现实性

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2)现实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①现实的东西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合乎必然性的。一个事物,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迟早会变成现实。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②现存的东西未必都是现实的,那种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就不是现实的。例如:由于历史的和当代的种种原因,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的因素。它们虽然是现存的,但早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依据,因此决不是现实的,而是应当消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