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违背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卞义基本原理。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从哲学上讲并不违背“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④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②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所以,和谐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只是将斗争性与同一性相结合并处于同一性规定的范围内. 由于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事物的量变阶段,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更
为重要。
2.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但并不改变生产关系,所以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3.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不同国家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种的,模式是多样的。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4.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变革过后的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那么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己为实践所证明。
5. “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英雄史观就是把个别人物的意志和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而人民群众史观则是从人民
群众的实践活动力一面解释社会发展的。
(2)英雄史观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②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一,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第二,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第三,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十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3)人民群众史观
①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所以,“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卞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6.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7. 有人认为:卞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对立的关系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