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803文学基础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
【答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得到很大发展。在19世纪前30年,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
(1)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彭斯和布莱克
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长于抒情和讽刺。其代表作《苏格兰方一言诗集》,揭露贵族的贪婪,赞美农民的纯朴,风格清新刚健,语言通俗,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布莱克运用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写诗,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其代表作是《四天神》。
(2)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诗人群
“湖畔派”三诗人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特别强调诗人在“选择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时,要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华兹华斯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主张用民间的纯朴语言写诗人的真实感受。华兹华斯关于诗歌改革的主张以及他的创作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
这三位诗人与“湖畔派”诗人不同,他们始终忠于法国革命理想,反对专制暴政,同情人民苦难,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倾向。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其《唐·磺》更因其思想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而成为世界不朽的名著。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其《西风颂》、《致云雀》等抒情诗歌,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济慈的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其代表作是《夜莺颂》。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把“湖畔派”开始的诗歌革新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上有重大创新。
此外还有司各特,他早期创作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转向小说,成为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从整体看,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士责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2. 《基督山伯爵》为何成为通俗小说的典范?
【答案】通俗小说有“受欢迎的、流行的”之意,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也注重“寓教于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同时代通俗小说的典范,具体表现在:
(1)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惊心动魄
《基督山伯爵》采用了复仇的情节模式。它先以富有戏剧性的开场,将读者的兴趣激起,然后以复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将读者的兴趣牢牢吸引。而且,小说将三次复仇写得互不相同,但又与三个仇人的职业和罪恶性质互有关联,复仇的三条线索交叉而不凌乱,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之后才汇合在一起,曲折离奇。同时,他在复仇情节之外穿插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次要情节险象环生,奇峰突起,又不游离于主要情节之外。大故事套小故事,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富有传奇性。主次情节相得益彰,使小说情节繁复而不散漫,酣畅自如,首尾贯
(2)叙述丰富多彩,场面光怪陆离
小说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社会上的各种人物类型,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与斑斓夺目的地方色彩、异国情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小说的传奇性,全景式的描写以丰富多彩的色调作为点缀,能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
(3)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善写对话,喜剧性强
全书十分之八的部分是人物对话,行文流畅,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往往通过对话来表现,小说中的对话都写得像戏剧性场面,充满矛盾冲突。同时,小说中采用通俗的语言,甚至日常口语,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而激烈动荡的感情和尖锐曲折的冲突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概括,使内容变得复杂而生动。另外,大仲马能从时代的变迁去刻画人物的变化,故而评论家认为大仲马塑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
总之,这部小说出版后,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在法国和美国多次被拍成电影。100多年以来,这本书拥有了难以计数的读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督山伯爵》在通俗小说中的典范地位。
3. 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古典主义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这一点似乎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但实际上却存在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古典主义只是单纯地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技巧古典主义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吸取艺术形式和创作题材,但它只是单纯地学习其内容与形式技巧,将其典雅和崇高的美视为典范,而相对忽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思想精髓。古典主义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提炼出来的模式和法则具有浓厚的保守思想和封建色彩。
(2)文艺复兴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具有反封建色彩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的文艺思潮。事实上,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单纯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
发现人的崇高价值,高扬人的无限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它包含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文化因素,具有反封建色彩。
同时,就法国而言,人文主义者所作的工作是将一千多年的古籍发掘出来,人文主义作家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知识,之于戏剧形式则可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说了。相反,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以古希腊悲剧为楷模,承袭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追求崇高、严肃的风格。但与古希腊悲剧相比,古典主义悲剧的情节更加复杂曲折。
4. 娜拉形象的意义。
【答案】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是个觉醒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玩偶之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通过娜拉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
(1)娜拉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小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2)娜拉彰显了对女权主义主张的回应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塑造,易卜生提出了现代家庭中的妇女平权问题。旧观念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持有这一思想的海尔茂严重控制了娜拉的自我发展。为了取悦海尔茂,娜拉不得不表现得像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一个温柔、顺从的妻子。最后,娜拉终于在觉醒中离家出走。她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经济独立的要求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以海尔茂为代表的父权思想的维护者,给予重重一击。娜拉的出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她对海尔茂言行背后父权思想的清醒认识上,回应着激进的女权主义主张。
5. 《等待戈多》如何体现荒诞派的艺术特点?
【答案】《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反传统戏剧的特点,对世界当代文学产生广泛影响。《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戏剧冲突与完整的戏剧情节
《等待戈多》一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抛弃了情节结构的连贯性、逻辑性,而采用重复再现法,让开端、结尾、场景和生活片段等重复出现,来强调生活的单调乏味、荒诞无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