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率性发展

【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赋之性是人的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

,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教育即

,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

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2. 《三经新义》

,王雾、吕惠卿撰《毛诗义》【答案】《三经新义》是经学教材,为宋代王安石撰《周官新义》

《尚书义》之合称,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它训释《周

,意在“立政造事”礼》。熙宁八年即1075年颁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四库全书总目》说:“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

,今本《周官新义》礼新义》即《周官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

,共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辑自《永乐大典》

3. 经今古文之争

【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 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

,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

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4.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

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马礼逊学堂

【答案】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是

1839年,1842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

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发展为中小学,采用英语教学。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聘请一个中国人教中文。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开办初期,颇受各方人士重视,校务发展顺利。1849年,马礼逊学堂因受到官方和教会的双重压力而停办。

6. 洋务教育

【答案】洋务教育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举办的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其主要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

,比旧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

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洋务教育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它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中体中用的思想框架,对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简答题

7. 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

【答案】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②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西学,他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上述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这些变法主张,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维新运动中,他无论上书还是呈拆,都常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他从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亡国灭种的危机,根本之策在教民,变法的起点在于“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反复强调的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主张。

(2)关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思想

“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他为首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在

文教领域实行变法维新的基本思想。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这样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做实事。并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失利实源于八股。变科举、废八股,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学校的目的,则在于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在乡间设立小学,时间为8年,7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中学分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各2年。中学初等科毕业后可以升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或中学高等科毕业的学生可以升入省府设立的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康有为力图仿照两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

(3)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

对于人的培养,康有为认为除了兴学校之外,还应派人到资本国家去考察留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人才。”1898年5月,他在《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力陈派游学,译西书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的形势,必须是顺应历史潮流,广译西书,以了解欧美、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情况。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对变法维新,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有积极作用,对以后留学制度的建立也有较大影响。

8.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

,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

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

,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者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