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云南大学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l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②40~50年代,麦克利兰(D.C.McClelland )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 )等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③麦克里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仟,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 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下作中勇于作出决策。

④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 )=f(需要X 期望X 诱因)。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 ); 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 )。

(2)成就动机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子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2.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

②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D )。

③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十环境。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3. 文件不存在或是被锁定!

【答案】

4. 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

①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③教学测量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

,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

,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本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反馈一调节功能

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 而反馈信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

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需要加强的那些方面,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

②激励一动机功能

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不仅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好的,则可以满足其“获取成功”的需要,从而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动机。如果反馈的结果说明学习效果不好,往往会

,也可以促使学生把压力变成动力,从反面来增进学生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为了“避免失败”

的学习动机。

5. 怎样依据学习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来促进心理发展?

【答案】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之问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在心理发展制约学习,学习促进心理发展。

①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和原有经验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需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若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则难以产生学习,新的心理结构也难以建立。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心理学及其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都表明,新的学习受到原有的心理结构及其水平的影响,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

②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个体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发展无疑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习在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个体的认知不平衡,即产生一种问题情境,并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使个体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学习的实际动力;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技能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并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形成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能力与品德。

6.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答案】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②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主体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反之,则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个体获得了一种非适应性的学习动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