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答案】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 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我作努力不够的归因。在韦纳归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特别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因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教师在强化学生作努力归因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己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失败再次归因于能力缺乏而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失望感。另外,过分强调持续的刻苦努力对于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也会使学生认为他难以达到目标,从而导致放弃努力。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
,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则更可能提高学习。因为学就”
习方法和努方样是内部的、可控的非稳定性因素,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把失败归因于它,既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增加认知技能,掌握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是不对的。
2.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新教材的难度过大,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②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继1958年《国防教育法》之后,美国立即开始关注、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在美国科学院领导下,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会后,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报告。其基本思想是:
①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③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④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4)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会后关键的下作是编制教材。以科学家为主体,也邀请了一些教师参加编写工作。但是新教材编出后在试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由科学家担任主编的教材,有知识深度,但缺少教学法经验,上课时,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不感兴趣,只有少数教师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引起了大多数师生反对,所以投有达到预期效果。
3. 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
【答案】正确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绅十教育理论,其中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如下阐述:
,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
或者说人必须具有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坚决主张,要完成绅士教育的目的,只能够在家里由父亲或聘请优良的家庭教师来培养青年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受教育。主要原因是:
,青年们到(1)他站在上层社会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
学校去,就会被“传染”而失去“纯洁”;
(2)他以为,当时的文法学校只知道教授一些希腊文与拉丁文的知识,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与谦顺行为的培养,而且,学校中众多学生的家庭习惯、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而水
,这是根本不可能培养他们具有平不齐,青年绅士在这里‘旧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
优良的德行、合乎礼仪的风度、正直的处世方法和坚强的事业才干的;
(3)洛克也反对让青年多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的仆人”经常接触,以避免从
,为此,就应让青年们呆在家里,绕在父母或导师的周他们那里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
围。
所以,他的总结论是:“凡是家里请得起导师的人,则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总之,青年绅士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学校里是学不到多少的。
二、简答题
4. 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答案】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1)“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 劳动权; 休息权; 受教育权; 人身权; 财产权;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 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 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 四是程序性权利。
5.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观点。
【答案】(1)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论”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他阐述了“民智”与“民权”的关系。他说:“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
,义”“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 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民权政治。梁启超就是从这一角度论述教育作用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仅靠教育去“救亡图存”显然是行不通的。
(2)梁启超关于教育宗旨的观点
,即指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应有明确的“宗旨”
教育是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没有宗旨,他曾说:“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
,,所以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他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