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851法学专业理论之《宪法》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简要关系。
【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仟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矛盾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答案】(1)从理论上说
①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由于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揭不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来研究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直接运用于具体的现实生活。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加以
具体化和再创造,才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2)从实践上来说
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a. 从当时的国际条件看,帝国主义为了维护殖民统治和既得利益,绝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b. 从当时的国内条件看,中国既不具备能够领导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也不具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
c.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将更加血腥和残酷,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即使最终能够发展起来,也绝不可能跻身世界现代化强国的行列,而只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
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就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b. 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我国对民族资本能够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并通过由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把民族资产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 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因而对个体经济的改造,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和国家帮助,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 联系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00多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的深刻内涵,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旱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根植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力一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4.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内容.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