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20管理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述题
1. 为什么说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答案】因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固然需要保持分散、差异和分权,以具有主动和迅速反应的创造能力,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集中管理,以保持战略的统一,行动的迅速,以及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因此,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既集权又分权的:说它是集权的,是因为管理中枢在战略方向选择以及不同工作单元自主性劳动的范围与边界确定等问题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说它是分权的,是因为工作单元内的一线人员有权在企业战略参数的范围内自主地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 试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l )道德发展所能达到的阶段
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①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力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第_阶段,只在符合本人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②第二层次,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第四阶段,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③第三层次,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 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
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 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
(2)个人特征
①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基本信念。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常常有着非常不同的个人准则。除价值准则外,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这两个个性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
②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因此,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③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字。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太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组织结构
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些结构对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有些令管理者感到模糊。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管理者越可能降低其道德标准。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敢于对不现实或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发起挑战。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工作小组和部门的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它又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某种道德行为造成的伤害(或利益)有多大? 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 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行为后果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 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 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总结如下,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越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
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道德问题的强度就越大。这六个因素决定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
3. 为什么会出现彼得现象? 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出现?
【答案】(1)彼得现象是劳伦斯·J ·彼得发现的,又称“向上爬”的原理。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及的层次”。这种现象能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提拔管理人员往往主要根据他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但是在较低层次卜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管理者小一定能胜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
(2)防止彼得现象出现的办法主要是,要确定管理人员有在更高层领导岗位上的领导能力后,才予以晋升和提拔。检验某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担任较高职务的条件的一种可行方法,是安排他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独立工作能力。如果在代理以前,该管理人员表现突出,部门内的人际关系很好,在执行工作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精神,而在代理过程中,遇事不敢做主,甚至惊慌失措,那么,将“代理”转为“正式”显然是不恰当的。由于“代理”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因此,取消“代理”使其从事原先的工作,对代理者本人也不会造成仟何打击。但这样可以帮助组织避兔一次错误的提拔。
4. 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
【答案】(1)技术创新的内容
①要素创新。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a. 材料既是产品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种类型中,材料创新可能是影响最为重要、意义最为深远的。材料创新或迟或早会引致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
b. 手段创新主要指生产的物质手段的改造和更新。任何产品的制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条件才能完成。生产手段的技术状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标志。生产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比如用单板机改装成自动控制的机床,用计算机把老式的织布机改装成计算机控制的织布机等。另一方面,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比如用电视卫星传播系统取代原有的电视地面传播系统等。
②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开发是指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等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或独创。它既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③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