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社会结构分化是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引发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社会结构分化过程中显现的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冲突加剧、新旧体制的摩擦等构成了政治稳定的潜在压力。如何处理社会结构分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与政治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国家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政治学者的密切关注。对社会结构分化问题,政治学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进行研究。前者侧重于从整体上分析社会结构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后者侧重于对分化后所形成的各阶层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等微观领域的研究。本文试图以现代化为视角,从中观层面分析社会结构分化与政治稳态化的互动关系,进而关照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两次转型及政治稳定形态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社会结构分化及政治稳定形态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和预测。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文章定位于现代化视野,分析了社会结构分化与政治稳态化的互动效应。通过对社会结构分化理论的梳理及其演化规律的把握,本文指出,社会结构分化与政治稳态化同属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分别是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政治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态环境,在政治系统适当的制度安排和调控下,社会结构分化可以促进政治的稳态发展。同时政治稳态化作为一种双向联动型的稳定,也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 第二、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和核心。在第二部分中,论文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两次转型及政治稳定形态的变迁。文章指出,从1949年至今,由于政治体系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不同,中国社会结构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由以阶级对立为特征的社会分层结构到政治权力整合形成的政治身份制分层结构的转型,以及由政治身份制分层结构逐渐向法定权利基础上的经济分层结构的转型。与此相适应政治稳定形态也经历了从政治不稳定到集权型政治稳定再到过渡型政治稳定的转变。在对两次转型的分析后,文章指出,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制度设计与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结构分化与政治稳态化之间正向效应的发挥。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发展趋势的展望,文章认为随着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将逐渐由金字塔型发展为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结构,同时社会结构分化所催生的现代市民社会将推动民主型政治稳定的实现。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归宿。论文认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两次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同时,两次转型又都源于政治控制方式的转换。“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发展的最佳可能模式。为建构这种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就应转换原有的政治控制机制,建立与现代社会结构及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控制体系。 本文的新意在于:(一)从现代化视角分析了社会结构分化与政治稳态化的互动关系,论述了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两次转型及政治稳定形态的变迁,并在对未来社会结构分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民主型政治稳定的实现前景。(二)提出了“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关系的最佳可能模式。进而指出在建构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政治控制体系的转换与完善途径。 社会结构分化是一项正在展开的社会进程,囿于学力与才智,论文中难免有不足和纰漏之处,殷切希望得到各位师长和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