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指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一个经济互助组织。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1月25日发表了有关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公报指出了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必要性及其宗旨、活动原则。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广泛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基础,扩大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苏联后来利用经互会推行经济一体化,忽视甚至践踏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和主权。经互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经济集团,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直接同苏联的计划经济和经济发展挂钩,受其制约。经互会成员国同世界经济发展脱节,在某种程度上有碍于东欧国家经济的发展。

2.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3. 东方慕尼黑阴谋

【答案】“东方慕尼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绥靖主义者纵容日本侵略,准备牺牲中国的阴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在国际上,美国的经济制裁严重打击了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战争策略,试图通过勾结国民党政府来实现早日征服中国的目的。与此同时,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张伯伦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紧张局势,想在远东同日本妥协。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尽量拖延日本武力南进,保卫美国在亚太地区权益的目的,也妄图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政府在日本诱降政策鼓动下,也希望英美出面解决中日争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加上英美同日本的矛盾不可调和,“东方慕尼黑”阴谋终未得逞。

4.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答案】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指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于1954年9月6日,组织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外长在马尼拉举行会议,并于8日缔结了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即《东南亚条约》。该条约全称《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义称《马尼拉条约》。条约由序言、11条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1955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

务条约组织,总部设在泰国曼谷。该组织实质是美国干涉东南亚各国内政,镇压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妄图在太平洋称霸的工具。条约规定,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当任何成员国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须立即磋商”,以采取共同对策。条约议定书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其“保护地区”。美国在另附的《谅解》中还声明,该组织“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组织成立以来,遭到亚洲和许多国家人民的反对,其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1962年7月,扩大的日内瓦会议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不承认它对老挝的所谓保护; 1967年起法国一直拒绝派正式代表参加其部长理事会,并从1974年起停止提供经费; 1972年11月8日巴基斯坦退出。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20届年会该组织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它将分阶段解散。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

5.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6. 波黑内战

【答案】波黑内战是指塞尔维亚、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针对波黑独立问题引发的一场混战。波黑冲突源于波黑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3个主要民族在波黑独立问题上的分歧。1992年,波黑穆斯林与克罗地亚进行全民公决,宣布波黑独立,进一步激化了同塞尔维亚的矛盾。同时,欧共体与美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拉响“火药桶”引线。塞尔维亚立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独立于波黑,但留在南联盟内,这一行动为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不容,内战随即爆发。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混战,各方相持不下,内战遂成旷日持久之势,而且越打越残酷,并得到一些国家的援助。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试图扑灭这场战火,欧美也都主张在现有的边界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联合国派出了维和部队,欧共体积极进行斡旋,但都无力控制波黑混乱局势,美国便取代欧共体成为主要调停者。在美国的干预和策划下,1995年11月21日,有关各方达成“波黑和平协议”(“代顿协议”),标志着波黑终于实现了“强制性”和平,巴尔干地区暂时恢复了平静。波黑内战是长期以来原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和波黑境内三个民族冲突的结果,也是欧洲二战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和损失最为

惨重的一场战争,有20万人丧生,270万人沦为难民。

7.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答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指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小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就磋商14个月之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文本最终达成了协议,并于10月8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包括:三国间将在巧年内逐步取消上万种商品的关税和诸多的关税壁垒,并废除目前实行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开放墨西哥的银行,电讯,保险及证券业,允许美国和加拿大加入竞争和投资,包括建立全资子公司,三国同意对所有北美地区的金融公司给予本国同样的待遇; 采取措施防止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公司为逃避美国的关税而将商品经由墨西哥运往美国,三国就原产地问题作了严格的规定,以防止非缔约国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在一个缔约国内设厂,再把本国产品在这些工厂内加工而享受免税待遇进入另一个缔约国; 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以解决涉及环保标准的商业纠纷; 保护版权,专利权及商标权等。该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从1994年1月1日起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宣告形成,该集团拥有3.6亿人口,总消费能力达6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美国利用加,墨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扩大出口与投资; 有利于确保墨西哥产品美加市场,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 有利于加拿大把贸易扩大到整个美洲地区,进一步打入拉美市场。

8. 慕尼黑阴谋

【答案】慕尼黑阴谋是指张伯伦与希特勒于1938年9月30日炮制《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地区。它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新阶段。“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 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

二、简答题

9. 试述北约组织的形成。

【答案】美国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欧的共同安全防务问题。杜鲁门政府积极推进西欧的联合运动,试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从而实现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这一战略构想的直接产物。

(1)《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西欧国家的联合是建立北约组织的第一步。英国在自身实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