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84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日本关东军认为( )事件是军事干涉东北的最好借口。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向辽宁省政府提出正式抗议。

A. 九一八事变

B. 中村事件

C. 宝山事件

D. 七七事变

【答案】B

【解析】1931年6月26日晚,日军参谋部上尉中村震太郎等奉命到兴安岭索伦山一带进行非法军事地理调查。返回途中,被中国屯垦军查获,遂下令秘密处死中村一行。7月底,中村等

人被杀之事为日本特务侦知。关东军认为这是军事干涉东北的最好借口,此即所谓“中村事件”。

2. 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条件的实质是( )。

A. 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 让国民党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C. 国共两党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联合政府

D. 彻底废除国民党的独裁专政和内战政策,实现国内和平

【答案】D

【解析】共产党则提出八项条件作为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这八条是: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卖国条约; 八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权力。实质上是共产党想通过谈判废除国民党的独裁专政和内战政策,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竺可祯对我国气象学作出了贡献

B. 吴有训对X 射线的散射理论深有研究

C. 梁思成对我国建筑事业作出了贡献

D. 《倪焕之》是老舍的代表作

【答案】D

【解析】《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

4. 195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书面报告的是(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陈云

【答案】A

【解析】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于1950年6月6日〜6月9日在北京举行。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周恩来作了《关于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陈云作了《关于财政经济工作的报告》。

5. 1949年,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主要是为了( )。

A. 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B.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问题

C. 解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间题

D. 解决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问题

【答案】C

【解析】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6.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是( )。

A.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B. 统一全国大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C. 整党建党、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

D. 没收官僚资本、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政治上、军事上,祖国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其中后者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7. 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

B. 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北发展

C. 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D. 中国经济的明显半殖民地化

【答案】D

【解析】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明显的半殖民地化。

8. 抗战过程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控制金融

B. 整顿税务

C. 经济统制

D. 改革币制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造成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9. 抗日战争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战役

C. 枣宜会战

D. 豫湘桂战役

【答案】C

【解析】张自忠将军,著名抗日英雄,为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殉国前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1940年在枣(阳)宜(城)会战中不幸殉国,是二战中同盟国阵亡的最高将领。

10.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直接影响是( )。

A. 造成我国人才的断层

B. 大批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了正规教育

C. 知识青年经受了锻炼

D. 给党和国家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答案】A

【解析】上山下乡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使得广大青年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直接造成了我国人才的断层。

11.下列“总理”中性质相同的是( )。

①孙中山总理②奕诉总理③袁世凯总理④唐绍仪总理⑤段祺瑞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