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15心理学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2. All —or —none law

【答案】全或无法则是神经传导的基本特性,指引起神经元兴奋的刺激强度未达某一限度时,并无神经冲动之发生; 但强度达于某种限度而能引起冲动时,冲动立即达到最大限度。此后刺激即使再加强,对己引起冲动的强度,并无影响。

3.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4.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比的监控。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宫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整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从无意识

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5. 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间接测试

【答案】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间接测试是指在测试阶段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的测验。经常运用的间接测试包含语言与非语言的间接测验。语言的间接测验有补笔测验、模糊字命名、词汇判断以及单词确认等测验形式。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接验包括熟悉物体的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熟悉和不熟悉人物面孔的间接测验和新异物体和图案的间接测验。

6.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

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7. 返回联系

【答案】返回联系,又称反馈环节,指当刺激(输入)作用于感受器之后,神经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中枢,再沿传出神经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效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急(输入)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8. 意识流

【答案】意识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

,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是一种连续不断、变化不定、斩不断的“流”像溪流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断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

二、单选题

9. 在纸上画一幅画,即使把这张纸撕成两半,人们也能大致知道画的内容,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恒常性

C. 知觉的选择性

D. 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D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从背景中分理处对象的过程。

10.电影使一系列静中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

A. 后象的作用

B. 适应的作用

C. 对比的作用

D. 联觉的作用

【答案】A

【解析】①感觉后象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②感觉适应是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

化的现象。③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④联觉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11.某测验的信度为0.64,实得分数的标准差为5,该测验的标准误为( )

A.0.36

B.1.04

C.3.00

D.4.36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准误的公式,代入数据,得:

12.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

A. 幼儿期和青少年期

B. 婴儿期和幼儿期

C. 婴儿期和青少年期

D. 婴儿期和成年早期

【答案】C

【解析】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分别是婴儿期(0~3岁)和青少年期,即青春期(11、12~17.18岁)。其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相对应。

13.下面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 )。

A. 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B. 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来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 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D. 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答案】A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并不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而要经过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14.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是( )。

A.3~4岁半

B.4~4岁半

C.4~5岁半

D.5~5岁半

【答案】D

【解析】不同年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