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己有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答案】个体已有的经验,包括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经验的丰富性对迁移产生很大的影响。
①原有经验的水平: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这些一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同时也抑制、超过了负迁移的作用,使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正迁移的量大大提高。
②原有经验的组织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否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组织的,合理组织的信息易于提取,也易于迁移。
(1)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
依据概括的原理来组织有关信息,这是保证经验结构具有组织性的首要环节。拥有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个体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性,进而产生迁移。对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对于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主要根据信息的内在深层结构进行组织,而新手主要根据信息的表面特征加以组织。
(2)经验的丰富性
组织合理的经验结构不仅表现在其抽象、概括性方面,还表现在经验的丰富性方面。具体而丰富的经验对于迁移的产生非常必要,而且正迁移往往随着练习中所提供的具体事例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除了具有概括的认知结构外,还具有大量的依据概括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
①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含义
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是指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因为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有时由于这种经验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不能被激活、应用,最终也不能产生迁移。
②原有经验可利用性的培养要求在建构经验结构时,应该强调这些经验的适用性条件,以便以后在适当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有关经验。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经验。
③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
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因为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2. 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
【答案】(1)认知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③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2)情感发展特点:
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②自相矛盾的情感; 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3)社会性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②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③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易走向极端。
④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之间有何异同?
【答案】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是早期的学习理论,三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尤其差异:
(1)相同之处
①这三个学习理论都是早期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都与人性观有关;
②对学习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哲学思想。
(2)不同之处
①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基础不同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官能心理学是由沃尔夫在莱布尼茨的心灵单子论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自然展开说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②对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同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过程。学习的官能训练说是在理念回忆说的基础上,随着官能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加强和训练各种心灵官能。自然展开说认为学习不是经验的获得,而是潜能的展开。学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经验的过程。
③以不同的人性论为基础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以性善内发论为基础,官能训练说以性恶内发论为基础,而自然展开说则以中性内发论为基础。
4. 加涅把学习分为那几个阶段?
【答案】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在有些场合下,学生最初并没有受达到某种目的的诱因所推动,这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知觉。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 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是指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如果教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进程而减弱; 有些信息因长期不用会逐渐消退; 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新旧信息的混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
(5)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回忆或信息提取阶段最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概括阶段
学习过程有一个概括的阶段,即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