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刘易斯模式

主要内容: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剩余劳动力是指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的劳动力。

③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④城市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用于扩大再生产

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用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⑤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得到改造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农业部门中,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逐步提高,使农业劳动报酬的水平将逐步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兀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2)拉尼斯一费模式

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日的粮食供应

(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

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称为“粮食短缺点”。

②第二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下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

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是劳动力流动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的前提条件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称为“商业化点”。

③第三阶段一一动边际生产率大环变制度工资

农业部门己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按照分配原则取得,传统农业己转化为商业化农业。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3)托达罗模式

主要内容:

①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②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收入水平、就业概率); ③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主要内容:

①推动力(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

②拉力(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中:

①农村的推力包括: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②城市的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

(5)吉佛的引力理论

主要内容:

①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 ③城乡人日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日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主要内容:

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迁移行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2.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可把农业技术归纳为三种

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①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定义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②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c. 可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

③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不适宜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 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还要受到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2)资源节约型技术

①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定义资源节约型技术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②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人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某些国家或地区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

b. 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③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劳动生产率一般相对较低;

b. 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 . 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3)中性技术

①中性技术的定义中性技术是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②中性技术的优点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得到提高。

③中性技术的小足这类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需要较多的投资,并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3. 你认为在中国该如何构建利用和配置水资源的机制?

【答案】(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水资源既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应该在水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中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①农村生活用水

自我抽取地下水或担取河水,水的市场无法建立。

②农业用水中

采集天然降水,这就形小成市场,还需政府支持; 农民抽取地下水和河水,这些水属于公共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