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82公共行政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创新与传播框架

【答案】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1)内部决定模型。该模型假设,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会受其他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认为职能部门创新的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性。

(2)传播模型。与内部决定模型相反,传播模型则认为政策创新本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把一个地方政府采纳的某项政策视为模仿其他地方政府先前采纳的政策。

2. 精英决策模型

【答案】精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莫斯卡,德国的密歇尔斯等。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应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形。精英分析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大众的意见而形成,而是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尤其是在一些民主根基并不深厚的地方。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决定公共政策,政府只是执行己经决定的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精英分析模型更多的强调了居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社会利益。

3. 一般环境

【答案】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4. 信息不对称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

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5.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6.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案】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的因素,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具体来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六大因素,其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其中包括:①政策目标与标准; ②政策资源; ③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④执行机构的特性; ⑤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⑥执行者偏好。总体看来,该模型吸收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的优点,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都纳入了模型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六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明确,即为什么某一因素会直接或间接或根本不影响其他因素,这一点该模型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

二、简答题

7. 政策问题的认定可能遇到哪些误差因素,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差?

【答案】(l )政策问题认定的误差因素

①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a. 层级节制体系。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出现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b. 专业化。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c. 集中化。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关的信息,以有效地认定问题。

②意识形态。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a. 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其就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b.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

③无知。对于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故会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但政府对于传播媒体的报道最为重视。如果因报道的信息不明确,甚至是错误的,将会造成政府官员对问题诊断的错误。

④信息太多。政府官员的信息太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对问题的探讨产生误差,而幕僚人员事先过滤,则又容易造成连续的错误。

⑤噪音干扰。当甲想让乙了解某种信息,但乙所得到的和甲的预期不同,同样的原始信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由于接受者的认知与人格结构的不同,而使信息有不同的意义。

⑥时间落差。指接收到信息到开始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在被忽略的问题,将来可能是严重的问题。

⑦逃避问题。决策者往往逃避其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于是对于问题的真相无法真正了解。 ⑧隐避问题。指提出某些大家己知道的问题来隐避事实上的重要问题。

⑨虚假问题。解决了错误的问题,但不会对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伤害。

(2)避免误差的方法

①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夸大工作成绩,缩小存在问题是普遍现象。所以虚假与半虚假的问题描述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对决策中的正确选择构成很大障碍。因此,有时就需要建立平行的多个报告渠道,以比较和鉴别信息的真伪。

②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层层报告不仅会造成时间上的迟缓,而且掺杂了层层筛选和加工。由于政策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时间的延误很可能就会造成问题描述的失真,而信息传达过程中过滤的层次越多就可能与所要反映的问题出入越大。

8. 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有何限制?

【答案】日标管理在公共部门的限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较易管理,但对于变动而且难以预测的动荡环境则不易使用。因为此时日标往往难以设定。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在传统行政组织中,日标往往是高层领导制定的,一般人员很少有参与机会,在执行过程中,一般人员也少有裁量权,目标管理要打破这种状况,也是不容易的。

(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

(4)公共目标的制定过程,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过程,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

(5)目标管理的实施对以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可能忽视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

9. 简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答案】建立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美国学者罗杰·W ·科布以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了种类型。

(1)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往往能够成为政府的最终决策,所以看似没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议程。之所以仍要这样去做,主耍是为了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