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城市贫困问题逐步缓解,城市三无人员得到安置,出现了以在岗低收入、下岗职工、流动人口为主体的新一类贫困人群,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且增加速度快、结构更为复杂。新城市贫困问题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对新城市贫困现象出现的原因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城市的不合理发展无疑是新城市贫困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新城市贫困现象的存在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本研究以西安市城六区为研究区域,以行政区划上的街道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通过文献搜集、规划部门的测量数据、地图数据、遥感数据、谷歌地图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数据,获取西安市1990、2000年、2013年三年的城市功能格局数据以及城市贫困的数据,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与西安市城市功能格局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反贫困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西安市常住居民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1)城市贫困人口的集中出现了集聚—分散—再集聚的发展。(2)贫困的强度经历了由弱——强——弱的转变;贫困强度的格局由1990年的“放射性嵌套”格局,转化为2000年的由南向北递增的格局,到2013年演化为“放射状递增”的分布格局。(3)从户籍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地户籍为主的贫困人口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西安市仍是以本地户籍的贫困人口为主;从格局演变来看,从1990年到2013年人口户籍的格局经历了由“三层同心圆”格局——“同心圆—两极”格局——“n型嵌套”格局的演变。(4)西安市贫困人口的学历较低,仍以初中为主,但是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高学历贫困人口的比例在逐渐增大;从空间格局看,贫困人口学历分布的格局先后经历了“双轴线”格局——“同心圆”格局——“对角线”格局。
第二部分,西安市作为13朝古都,城市历经了多次改造,使城市功能格局发生了变化。以建成区占本街道的用地比重为标准,将主城区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扩展区和城市蔓延区。从城市扩展的方向可以看出,西安市主要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发展,1990年—2000年城市以东西向的扩展为主,扩展速度比较缓慢,且东部的发展速度快于西部,2000年到2013年城市以南北向的扩展为主,南部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东南部和西南部的发展速度也较快。根据区位熵等定量研究,将西安市各街道的功能归为十种类型,即居住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三类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行政区、旅游区、复合功能区和均质混合功能区。研究表明城市功能格局由“一心、两轴、四区域”的格局——“一心、两轴、三环”格局——“复式九宫格局”。
第三部分,研究发现西安市城市贫困与城市功能格局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主要从三方面来研究。(1)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二者之间的集聚扩散程度的时空耦合性,二者一直处于高度的耦合状态,1990年城市功能的集聚滞后于新城市贫困人口的集聚,2000年城市功能的集聚先于城市贫困人口的集聚,到2013年,二者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2)通过脱钩、复钩指数模型,定量计算城市功能区与贫困人口数量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居住区、行政区和一类工业区内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较少;商业区与贫困人口的关系由无关走向弱脱钩;文教区与贫困人口的关系由弱脱钩转化为弱复钩;二类工业区与贫困人口关系由弱复钩转化为扩张型复钩;三类工业区与贫困人口关系由扩张性复钩转化为强复钩;旅游区与城市贫困人口的关系有无关转向弱脱钩;复合类型区与贫困人口的关系由扩张性复钩转化为弱脱钩;均质混合区内,二者之间由扩张性复钩转化为强脱钩,贫困得到缓解。(3)通过arcGIS图形叠加的方法,研究城市功能区类型与城市贫困类型的时空耦合状态。分别研究了城市功能类型与贫困强度、贫困人口户籍和贫困人口学历之间的时空耦合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