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抗美援越
【答案】抗美援越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申张正义,援助越南抵抗美国的一场战争。1955年,美国破坏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取代法国势力进入南越,破坏了1956年普选,阻碍越南和平统一,大力武装吴庭艳集团,妄图使南越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反共前哨阵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处于严峻时期,中国坚决支持日内瓦协议在越南的实施,支持越南人民和平统一
1965年4月,国家的斗争。应越南要求,中越双方签订了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的有关协定。从1965
年10月至1968年3月,中国向越南派出地空导弹、高炮、扫雷等部队32万余人,同时还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中国从政治上、道义上、军事上等多方面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提供了无私援助。
2. 《十六条》
【答案】《十六条》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发动文革的一份重要文件。为进一步清除发动文革的阻力,1966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十六条》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派. 要求人们要“敢字当头”、“不要怕出乱子”。《十六条》是充满“左”倾错误的文件。
3. “三通四流”
【答案】“三通四流”是指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以及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我们
”“三通”、“四流”使两岸关系从封闭、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通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隔绝、
对峙走向开放、接触、合作互利,有利于两岸人民相互了解、降低敌意、消除隔阂、増进共识。两岸的交往也对双方经济的交融有促进作用。同时,两岸交往还促进了岛内统一力量的发展,抑制了“独”势力的发展。
4. 两广事变
【答案】两广事变是指广东军阀陈济棠与桂系联合举兵反蒋事件。因发生于1936年6月1日,亦称“六一事变”或“六一运动”。两广地方实力派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1936年5月,被两广实力派奉为反蒋旗帜的胡汉民去世,蒋介石准备解决两广地方势力。蒋调集数十万大军从广
东、湖南、贵州、云南四面包围广西。广西也动员、征集10万军队把守边关,准备迎战。在全国上下反对内战和中间人士调停下,双方妥协,避免了战争。两广事变有抗日一面,也有地方势力自保的一面。事变和平处理结束了两广与南京蒋氏政权对峙的状态。
5. 中央研究院
【答案】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搬迁台湾。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院长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骥等担任,下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心理学等13个研究所。
6.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答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是1932年国联调查团对日本侵华事实的调查报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把事件的解决寄托在国联主持的“调停”上。1932年1月,由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英国代表李顿仟团长。10月,调查团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提出了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国民党对《报告书》表不原则上接受。“国际共管”反映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暴露了欧美国家欲控制中国东北的企图。
7. 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8. 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9.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10.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答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杳佛等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政治组织。1932年12月29日成立,总会设在上海,在北平、上海等地设分会,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杳佛为总干事,鲁迅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同盟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援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出版、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1933年6月,杨杳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盟的活动无法继续下去,在无形中解散。
二、论述题
11.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培育了一代杰出的人才,这不但包括我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包括后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政治活动家、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一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精神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
12.简述抗战胜利后中间路线的内容。
【答案】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主张通过和平的议会方式(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潮。这种思潮的兴起是在抗日战胜利后随着国共两党谈判的恢复及随之而来的中间党派的活跃而出现的,在1946年召开重庆政协会议前后达到高潮。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还有人积极宣传,而且更系统化更理论化了。但到1947年下半年,特别是在三大战役后坚持和鼓吹中间路线的,就剩下极少数人了。
中间路线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其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共两党的政策都不代表他们的利益。
(2)认为中国社会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