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文学院821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安门诗抄》

【答案】《天安门诗抄》是童怀周编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诗文集。《天安门诗抄》共分三辑:第一辑收诗、词、曲、挽联二百九十五首:第二辑收新体诗五十九首:第三辑收悼词、祭词、誓词、散文诗等五十篇。这些诗文均出现于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天安门等处。诗文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怀念和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声讨,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诗文具有情感真挚悲壮,语言犀利和强烈的战斗性等特点。

2. 闻捷

【答案】闻捷是我国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咸。抗战后曾在武汉参加演剧活动。 1956年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热情歌唱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和劳动,充满新鲜、风趣的情调,是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抒情歌集之一。

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第二部《战斗的草原》。

1961年后在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主要诗集还有《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

3. 朦胧诗潮

【答案】朦胧诗潮是新时期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1978年出版的民间刊物《今天》,标志着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朦胧诗潮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潮的代表诗人。

4. 新写实小说

【答案】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

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5. 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6. 80年代文学

【答案】80年代文学即“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指1976年以后我国文学家的创作活动,以及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1976年粉碎汪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而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从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其特点是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激昂与悲凉交织。

7. “三突出”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最早由于会泳在《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三突出”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三突出”创作原则对于激进的文学思潮来说,既是一种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也是社会政治等级在文艺形式上的体现。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作危害极大。一方面它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机,另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缺乏艺术感染力。

8. 先锋文学

【答案】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总称,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派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不少作家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先锋文学在新时期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其思想内容是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着重表现这些基本关系在社会现实矛盾中的变动与异化。先锋文学主张非理性,在创作中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和重形式创新。

9.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10.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二、简答题

11.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案】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深度”的更明显的追求,也就是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3)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难以自主地陷入原先拒绝陷入的“泥潭”,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精神、性格的扭曲。

12.周扬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都有哪些贡献?

【答案】(1)周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文学大众化问题。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充分肯定了赵树理创作“是真正的新形式、民族新形式。”1942年以前,周扬所写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