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740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一个比较好的测验的基本标准。
【答案】所谓测验调查法,是用一组测试题(标准化试题或教师自编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进行数量化分析。
一个比较好的测验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验的准确性要高。
即测验的效度问题。测验效度表示一个测验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测验效度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并存效度和预见效度。但无论何种效度,测验本身要确实能测出它所拟的目标程度。比如学生成就测验,要切合该年级学生的程度和经验. 切合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目标。
(2)测验的可靠性要高
即测验的信度问题,测验的稳定性、同一性程度。测验结果确实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测验内容要包括该所测项目的基本内容,试题要多一些;题目能代表各年级程度,有易有难;要尽量避免足以影响学生作答的种种外界元素,计分方法要客观。
(3)教育测验还应有常模以便比较
这样可以恰当解释测验的结果。年龄常模先求每种年龄在某测验上的平均分,年级常模是求每个年级儿童在某种测验上的平均分。测验分数与常模比较,方能说明测值的水平。
总之,比较好的测验,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宽或果(诸如群体发展的平均指标、一般特征、理论学说等)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依据。它在教育调查研究、评价研究、实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2. 简述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答案】与其它研究方法一样,比较研究法同样存在一个基本的实施程序。各国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见解。
(1)德国的希克尔和美国乔治•贝雷迪提出比较研究区分为纪实、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
①纪实一收集整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客观地描述事实;
②解释——多元地解释所描述的事实的含义;
③并列——将判明了的事实加以整理、并列,揭示其异同,提出比较分析所必需的假说,作出结论。
④比较——通过比较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结论。
(2)综合各家对于比较研究法步骤的描述,可以看出,运用比较研究,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②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③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④作出比较结论。
最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
3. 简述教育研究中的定性分析的特点。
【答案】定性分析作为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手段,是最基础的分析方法之一。教育研究中的定性分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
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获得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完整的透视。
与定量分析不同,定性分析在内容上是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以及相互关系,主要是立足于从哲学、心理学、伦 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层次上探讨,从而是整体地、发展地、反思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性。也只有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加以分析,才有可能揭示教育过程各组成部 分之间内在的关系、过程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透过表面深入到内在本质. 说明研究对象变化发展的真正原因。
(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定性分析是以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而不是量的资料为研究对象。这些资料通常以书面文字或图 片等形式表现,而不是精确的数据形式;是在自然场合,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如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得来的 资料,带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定性分析的资料来自小的样本以及特殊的个案,而不是随机选择和大 的样本。正由于此,决定了定性分析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且需要量的资料补充。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在分析程序过程上,定性分析不同于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有一个标准化程序,使用数学方法作出一个量的刻划,用数学语言表示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和判断, 具有逻辑的严静性和可靠性。而定性分析是一个不太严格的研究程序,前一步搜集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决定下 一步应该怎么做,原因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所具有的多样性,使定性分析过程常常变动,有很大灵活性。
(4)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归纳分析有个不同于演绎分析的一般程序。演绎分析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搜集能检验假设
的资料或事实,将事实与假设加以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而归纳分析却是先列出事实材料,将这些资料与事实加以归类,然后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抽象概括出概念和原理。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途径。定性分析的客观性基于对所研究对象是否有丰富的台乎实际的材料,不仅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事物经验中找出共同性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观察事例、典型中找出共同的特点,同时研究事物的特例,找出相异之处及其原因。
(5)定性分析中的主观因素影响及对背景的敏感性
定性分析是一种价值研究,一方面很容易受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主体一定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若干差异的存在以及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体验色彩,从而影响分析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教育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又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离开这一特定情境,一定的教育现象就不会发生,这就是背景的敏感性。因此定性分析很关注对背景的分析。
4. 研究者要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尽快提高,应该如何实践?
【答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在因素分析,直接与研究者个人的思想素养、基本能力以及科研操作技能水平有关,这也正是从事教育研究应具备的基本因素。那么,研究者要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尽快提高,就要做到:
(1)坚持学习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理论。学习理论的目的,首先在于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同时提高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洞察力。
研究者要有对科学真理执着的追求,绝不可将科研、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追求名利的敲门砖。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在教育研究中集中精力,做到超脱和专一。学习理论,培养理论思维的头脑,才能使自己有“一眼看穿”的洞察力,迅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抓住彼此间的联系。特别是需要结合自己确立的研究方向,有意识的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2)扎根于教育实践
实践出真知,教育实践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只有亲自参加实践,勤于观察,勤于思索,才能发现该时代有重大意义的科研课题,而不会把主要精力耗费在无现实意义的琐碎问题中。也只有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教育实践,研究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
(3)要有良好的学风
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因此要有责任感,对人民、对科学、对历史负责。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严谨、严肃和严格的治学作风。
(4)在博采众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中,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对刚刚步人科研的年青人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首先要虚心地向各位大师学习不同的研究风格。
综上所述,涵盖了一个尽快提升的研究者应该着手的范围和方向,也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上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